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类型 > 荒年:空间囤爆物资,带全村躺赢

第1章 穿越

发表时间: 2022-11-18

农历三月初,还是春寒料峭,农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的辛苦劳作。

小河村的村民们都在田地里,旱地要除草、挖地,以备天暖时候下种子。

水田要犁田,除杂草,备春耕,小孩子都忙得团团转。

此时的村庄格外的安静,只有一些实在出不了门的老人,或者村里无所事事的懒汉。

杨珊躺在几块木板拼接的床上,盖着洗得看不出颜色的被子。

看着床上两个睡得正香的娃娃,再一次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望着屋顶发了一会呆,在身体的疲惫下又陷入沉睡。

不知过了多久,听见外面有拍门声,“老二媳妇,老二媳妇”宋母边喊着边推开了堂屋的门。

“晚饭给你端过来了,趁热吃,今天好点了吧?下回去河边可要小心,现在水还凉着呢”。

“知道了娘,我下回一定仔细,今天觉着好多了,明天就不用送饭过来了,这几天辛苦娘了”

杨珊边回答边芨着鞋下地,出了卧室门。

“害,不辛苦,不辛苦,一家人不说客气话”

宋母把两个碗放在堂屋的桌子上,摆摆手,把门关上便走了。

看看外面的天色,原来已经是傍晚了,正好两个孩子也醒了,便帮他们穿鞋,喊来吃饭。

照顾到病人和两个孩子,晚饭是一碗杂粮粥,和一碗整个煮熟的红薯,杂粮粥还多放了些稻米和黄豆。

两个孩子吃得头也不抬,才两岁多的孩子吃饭从不要人哄,乖巧得让人心疼。

两个孩子虽然是双胞胎,长相却并不相似,应该是异卵双胞胎。

“凉,要嘘嘘”,老二文谦说话比较晚,娘还是读成凉

“浩浩,你也要去吗?”杨珊看着老大文浩问

“要去”文浩脆生道,说完赶紧把碗里的粥喝完,看他们吃得差不多了,就带去了茅房。

回来把两个孩子赶到床上去,接着烧热水洗碗,洗完碗,给两个孩子擦脸洗脚,自己也洗了才回到床上。

小孩子觉多,在床上打闹了一会,两个孩子就开始抹眼睛了,睡前文浩还拉着杨珊的手不放开。

文谦的眼睛也一直盯着杨珊,直到坚持不了了,才敌不过睡意沉沉睡去。

看来这两天还是吓到两个孩子了。

杨珊却有些睡不着,翻来覆去,琢磨着今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杨珊原是现代人,出生于西南某省,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父母都外出务工。

高考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东部沿海某重点211。

毕业后成了一名程序员,一路拼杀留在互联网大厂工作。

由于不错的薪资水平,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

在去年37岁时买上自己的房子,在还贷的压力下,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

大年三十终于在自己的刚住进去不久的新房里加班猝死了,穿过来成了现在的杨珊。

杨珊穿过来一天了,昨天晚上原主熬不住已经去了,既然占用了原主的身子,两个孩子也就成了杨珊的责任,

但是在接收了原主的记忆后她想再死一次,不知道能不能穿回去。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不好,原主是重生的。

从12年后回来,刚回来接收完了记忆,又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死了。

便宜了杨珊这个刚穿过来的孤魂野鬼。

原主也叫杨珊,芳龄19,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现在的国家是齐国,地形、气候、版图和我国非常相似。

但是是一个架空的朝代,也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衣着风俗与宋朝比较接近。

这里是齐国西州东山县天山镇小河村,相当于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位置倒是和杨珊现代的家乡差不多。

原主是小河村村长的女儿,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算是老小,家里比较娇惯。

不用干农活,倒是和奶奶学了刺绣。

原主的丈夫叫宋河,也是小河村的人,宋河有一个哥哥,和一对龙凤胎弟妹。

由于家里比较穷,孩子又多,很早就去镇上打零工补贴家用。

本来就是中间的孩子,上有要支撑门户奉养父母的大哥,下有老来子女,龙凤呈祥的弟弟妹妹,

加上农闲就出去打零工,在家时间不长,是家里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宋父宋母虽然不是偏心的极品父母,但是十个手头都有长有短。

三年前每家要出一个人去服徭役修建大坝,宋家没有钱去报免选。

最后还是新婚才半月的宋河去了,如今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说到原主的丈夫,两人虽然在同一个村里但并不熟悉。

宋河比原主大5岁,小时候玩不到一起去,长大以后宋河又一直去镇上打零工。

三年前原主在村口挖野菜,遇到从镇上回来的宋河,突然死活要嫁给宋河。

宋家比较穷,刚建新房子和给老大宋山娶媳妇不久,还欠了债,所以宋河都20了还没有娶妻。

杨父杨母开始是不同意这门亲事的,但是拗不过原主,只得同意了。

如果一直是这样家长里短温馨的种田模式,杨珊的怨念就不会这么大了。

但是从原主重生的记忆里,杨珊知道没有这么简单。

五年后的冬天会迎来一场特别大的雪,从大年三十一直下到第二年四月份。

要知道南方的雪最多下一两个月,甚至有的只有十天左右就会融化。

这样下了三四个月的雪闻所未闻。

直到五月份左右,人们才开始伺候田地,种稻谷已经来不及了。

这里的气候是一年一熟,只能尽量种些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对环境气候要求比较低,产量比较大的作物。

但是这一次的放晴并不是灾难的结束,才是灾难的开始。

那一场大雪仿佛是一个预告,那一年已经是人们最好过的一个年关。

第二年五月份种子才下地,八月底气候突然一夜之间变冷,屋檐下甚至开始结冰。

地里的红薯才和鸡蛋差不多大小,玉米刚成型,也只能忍痛收回来,不然就要烂在地里了。

人们开始虽然难过,但总觉得寒冷会过去,再怎么样明年夏天总会暖和吧。

但是这一场严寒仿佛没有尽头,随之而来的赋税、饥荒、战乱,让人间变成了地狱。

直到原主死亡,已经是寒冷的第七个年头,气候还是没有变暖……

第二天一大早杨珊就醒了,再次抬眼看四周,这是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

除了这张床架子上面用木板拼接而成的床,还有两个木箱子、两个小木柜子、两个小凳子。

除了床外都是原主的陪嫁。

床是半完成品,只有一个架子,原主丈夫会一点木匠手艺。

虽然没有人请他去干木匠活,但是打一张自家用的床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床还没做完就服徭役去了,原主只好把原来架在两张长凳子上当成床的木板子搭在新的床架上。

原来的凳子则拿去堂屋搭餐桌了。

卧室的窗子开得比较小,用白色纱布糊的窗子透光性也没有玻璃好。

即使现在大白天光线也不是很明亮。

出了卧室门就是一间小小的堂屋,只有卧室一半大小。

窗边是几块木板子和凳子搭成的餐桌,几个吃饭坐的小凳子。

固定在墙角的高木头架子上放着一把柴刀。

另一边靠门的墙边放着锄头、簸箕等农具和蓑衣等生活用品。

出了堂屋,门口左边靠墙的地方是一个小厨房,够一个人在里面做菜。

厨房旁边是一个用茅草盖的大棚子,用来装干柴。

右边走几步是一个小菜地和茅房。

这些都是成婚半月的时间内小两口自己收拾出来的,对一个年轻的小家来说,这在村里是已经非常不错的条件。

多的是一家三四口吃喝都在一个房间里的人家。

还是原主家里条件不错也疼爱女儿,陪嫁了家具,多的是几件旧衣服就把女儿打发出门子的人家。

刚好宋家也起了新房子,住房条件比较宽松了,才能在刚成亲分家时分到西厢的两间房,分家后把原来的门封了,

另外开一边靠外边的门,搭个小灶房,就可以另外开火了。

要说穿过来杨珊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已经分家了。

吃住比较自由,活多活少,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

当然户籍是还没有分开的,因为缴纳税粮,服徭役都是按户头来的。

税粮是按田地面积缴纳,徭役则是每次每个户头出一两个人,多了一个户头就要多出一个人去服役,

所以很多人家一大家子人都在一个户头上,分家也不会分户头,分家只是把住房、家什和田地分了。

按理来说父母在不分家,但是宋父宋母吃够了不分家的苦。

宋爷爷宋奶奶偏心宋二叔一家偏心得厉害,还是宋母实在忍受不了大闹了一场。

最后才差不多净身出户分的家,分到的东西少得可怜。

吸取自己的教训,在儿子们刚成亲后就给分了家。

虽然心里还是有所偏重,但是明面上还是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

虽然成亲才半个月,原主丈夫就出门去了,但是肚子里已经揣上了,9个月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由于是两个男孩,宋父宋母还是很照顾二房的。

生病的这几天都是宋母过来照顾原主和两个孩子,只有今天杨珊身体大好了,才从那边端饭过来。

前几天原主去河边洗衣服脚滑跌到河里,回来就感冒了。

农家人是没有请大夫的习惯的,加上家里也不剩几个钱了。

原主就打算用被子捂着硬抗过去,谁知高烧不退一命呜呼了。

早饭杨珊还是准备熬粥喝,比较清淡好克化,适合病人和孩子,虽然家里也没有什么荤腥就是了。

当地人都是一日两餐,早晚各一顿,中午是不吃的。

杨珊就受不了这样,两个孩子也在长身体,所以决定还是一日三餐。

拿出昨晚泡好的红豆放到瓦罐里,奢侈的撒上一把糯米开始熬煮。

等把两个孩子喊醒收拾好,粥已经快熟了。

“娘不睡觉了”,文浩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高兴的看着杨珊。

“是啊,娘好了,不睡了”

说完弯腰亲了一口文浩的包子脸,

“要,要…”文谦指着自己的小脸也要亲,杨珊又香了一口。

娘几个吃完早饭,让两个孩子在堂屋玩,杨珊则坐在门口拿起了原主没绣完的帕子。

还好有原主的记忆,手也是原主的手,肌肉记忆也还在,原主刺绣的手艺没丢下。

不管以后要发生什么,要准备什么,但总是离不开钱的,杨珊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要存钱,才能囤积物资。

作为一个古代的妇人,又不能出去打零工卖力气,也不会打猎,目前第一个能想到的赚钱方法就是刺绣。

至于卖小吃?目前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小河村离镇上很远,走路要走两个时辰的山路才能到,一天只能打一个来回,还要早早出门。

再说杨珊在现代时就是天天吃外卖的人,不会什么独家秘方,会做一些家常菜还是托了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福。

而且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很多菜这里都有的,富贵人家和酒楼并不缺菜单。

老百姓做菜不好吃只是少油少盐没有香料罢了,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讲究什么呢。

原主在娘家的时候受宠,没有生存压力,更不是什么勤快人,刺绣学得并不认真。

虽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但是由于天赋还不错,一些荷包帕子等小物件绣的也还行,也能补贴一些家用。

但是由于靠近山区,普遍比较穷苦,没有多少人买,补贴得很有限。

穷苦人家根本用不到,大户人家对于这些小玩意更喜欢用家里的丫鬟、绣娘秀的。

只有一些小户中等人家,像一些大掌柜、小地主、秀才人家买一些回去赏人或是自家用。

第二个想到的就是卖草药,杨珊现代的爷爷是个赤脚大夫,中药西药都会一些。

毕竟在乡下可没有分什么科室,医生都是全能的,杨珊小时候经常和爷爷进山采药。

等下回去镇上可以去药铺看看都收哪些药,看能不能去采些来卖。

不过采药也有一个问题,杨珊一个进不了太深的山,怕有毒蛇,有时候还会有狼和野猪,可不是闹着玩的。

山路也不好走,一个人摔了又没有手机不能打电话,也报不了警,真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只能寄希望于小山村,除了村口的方大夫家没有什么人识得草药,在山脚的药也没有多少人采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