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星星阅读网 > 其他类型 > 荒年:空间囤爆物资,带全村躺赢

荒年:空间囤爆物资,带全村躺赢

昭木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穿越+囤物资+种田+萌娃+灾荒+爽文+女主不圣母】ps:女主一家不是圣母,但是事情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正常人不可能一来就六亲不认,后面会反转滴哈。天灾降临,如果你能预知未来,会怎么做?杨珊的回答是:囤货、囤货,还是囤货,吃的、穿的、用的,通通收进空间!什么?衙役进村抓人了?不怕不怕,看咱护村大阵。极品亲戚闹事?怕是搞不清楚状况!看咱的铁拳。天灾来临,杨珊带着全村度过严寒、躲过战乱、解救饥荒,奔向未来!期间,收获吃货老公一枚,萌娃一对。

主角:   更新:2022-11-18 23:5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其他类型小说《荒年:空间囤爆物资,带全村躺赢》,由网络作家“昭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囤物资+种田+萌娃+灾荒+爽文+女主不圣母】ps:女主一家不是圣母,但是事情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正常人不可能一来就六亲不认,后面会反转滴哈。天灾降临,如果你能预知未来,会怎么做?杨珊的回答是:囤货、囤货,还是囤货,吃的、穿的、用的,通通收进空间!什么?衙役进村抓人了?不怕不怕,看咱护村大阵。极品亲戚闹事?怕是搞不清楚状况!看咱的铁拳。天灾来临,杨珊带着全村度过严寒、躲过战乱、解救饥荒,奔向未来!期间,收获吃货老公一枚,萌娃一对。

《荒年:空间囤爆物资,带全村躺赢》精彩片段

农历三月初,还是春寒料峭,农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的辛苦劳作。

小河村的村民们都在田地里,旱地要除草、挖地,以备天暖时候下种子。

水田要犁田,除杂草,备春耕,小孩子都忙得团团转。

此时的村庄格外的安静,只有一些实在出不了门的老人,或者村里无所事事的懒汉。

杨珊躺在几块木板拼接的床上,盖着洗得看不出颜色的被子。

看着床上两个睡得正香的娃娃,再一次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望着屋顶发了一会呆,在身体的疲惫下又陷入沉睡。

不知过了多久,听见外面有拍门声,“老二媳妇,老二媳妇”宋母边喊着边推开了堂屋的门。

“晚饭给你端过来了,趁热吃,今天好点了吧?下回去河边可要小心,现在水还凉着呢”。

“知道了娘,我下回一定仔细,今天觉着好多了,明天就不用送饭过来了,这几天辛苦娘了”

杨珊边回答边芨着鞋下地,出了卧室门。

“害,不辛苦,不辛苦,一家人不说客气话”

宋母把两个碗放在堂屋的桌子上,摆摆手,把门关上便走了。

看看外面的天色,原来已经是傍晚了,正好两个孩子也醒了,便帮他们穿鞋,喊来吃饭。

照顾到病人和两个孩子,晚饭是一碗杂粮粥,和一碗整个煮熟的红薯,杂粮粥还多放了些稻米和黄豆。

两个孩子吃得头也不抬,才两岁多的孩子吃饭从不要人哄,乖巧得让人心疼。

两个孩子虽然是双胞胎,长相却并不相似,应该是异卵双胞胎。

“凉,要嘘嘘”,老二文谦说话比较晚,娘还是读成凉

“浩浩,你也要去吗?”杨珊看着老大文浩问

“要去”文浩脆生道,说完赶紧把碗里的粥喝完,看他们吃得差不多了,就带去了茅房。

回来把两个孩子赶到床上去,接着烧热水洗碗,洗完碗,给两个孩子擦脸洗脚,自己也洗了才回到床上。

小孩子觉多,在床上打闹了一会,两个孩子就开始抹眼睛了,睡前文浩还拉着杨珊的手不放开。

文谦的眼睛也一直盯着杨珊,直到坚持不了了,才敌不过睡意沉沉睡去。

看来这两天还是吓到两个孩子了。

杨珊却有些睡不着,翻来覆去,琢磨着今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杨珊原是现代人,出生于西南某省,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父母都外出务工。

高考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东部沿海某重点211。

毕业后成了一名程序员,一路拼杀留在互联网大厂工作。

由于不错的薪资水平,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

在去年37岁时买上自己的房子,在还贷的压力下,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

大年三十终于在自己的刚住进去不久的新房里加班猝死了,穿过来成了现在的杨珊。

杨珊穿过来一天了,昨天晚上原主熬不住已经去了,既然占用了原主的身子,两个孩子也就成了杨珊的责任,

但是在接收了原主的记忆后她想再死一次,不知道能不能穿回去。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不好,原主是重生的。

从12年后回来,刚回来接收完了记忆,又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死了。

便宜了杨珊这个刚穿过来的孤魂野鬼。

原主也叫杨珊,芳龄19,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现在的国家是齐国,地形、气候、版图和我国非常相似。

但是是一个架空的朝代,也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衣着风俗与宋朝比较接近。

这里是齐国西州东山县天山镇小河村,相当于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位置倒是和杨珊现代的家乡差不多。

原主是小河村村长的女儿,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算是老小,家里比较娇惯。

不用干农活,倒是和奶奶学了刺绣。

原主的丈夫叫宋河,也是小河村的人,宋河有一个哥哥,和一对龙凤胎弟妹。

由于家里比较穷,孩子又多,很早就去镇上打零工补贴家用。

本来就是中间的孩子,上有要支撑门户奉养父母的大哥,下有老来子女,龙凤呈祥的弟弟妹妹,

加上农闲就出去打零工,在家时间不长,是家里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宋父宋母虽然不是偏心的极品父母,但是十个手头都有长有短。

三年前每家要出一个人去服徭役修建大坝,宋家没有钱去报免选。

最后还是新婚才半月的宋河去了,如今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说到原主的丈夫,两人虽然在同一个村里但并不熟悉。

宋河比原主大5岁,小时候玩不到一起去,长大以后宋河又一直去镇上打零工。

三年前原主在村口挖野菜,遇到从镇上回来的宋河,突然死活要嫁给宋河。

宋家比较穷,刚建新房子和给老大宋山娶媳妇不久,还欠了债,所以宋河都20了还没有娶妻。

杨父杨母开始是不同意这门亲事的,但是拗不过原主,只得同意了。

如果一直是这样家长里短温馨的种田模式,杨珊的怨念就不会这么大了。

但是从原主重生的记忆里,杨珊知道没有这么简单。

五年后的冬天会迎来一场特别大的雪,从大年三十一直下到第二年四月份。

要知道南方的雪最多下一两个月,甚至有的只有十天左右就会融化。

这样下了三四个月的雪闻所未闻。

直到五月份左右,人们才开始伺候田地,种稻谷已经来不及了。

这里的气候是一年一熟,只能尽量种些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对环境气候要求比较低,产量比较大的作物。

但是这一次的放晴并不是灾难的结束,才是灾难的开始。

那一场大雪仿佛是一个预告,那一年已经是人们最好过的一个年关。

第二年五月份种子才下地,八月底气候突然一夜之间变冷,屋檐下甚至开始结冰。

地里的红薯才和鸡蛋差不多大小,玉米刚成型,也只能忍痛收回来,不然就要烂在地里了。

人们开始虽然难过,但总觉得寒冷会过去,再怎么样明年夏天总会暖和吧。

但是这一场严寒仿佛没有尽头,随之而来的赋税、饥荒、战乱,让人间变成了地狱。

直到原主死亡,已经是寒冷的第七个年头,气候还是没有变暖……

第二天一大早杨珊就醒了,再次抬眼看四周,这是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

除了这张床架子上面用木板拼接而成的床,还有两个木箱子、两个小木柜子、两个小凳子。

除了床外都是原主的陪嫁。

床是半完成品,只有一个架子,原主丈夫会一点木匠手艺。

虽然没有人请他去干木匠活,但是打一张自家用的床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床还没做完就服徭役去了,原主只好把原来架在两张长凳子上当成床的木板子搭在新的床架上。

原来的凳子则拿去堂屋搭餐桌了。

卧室的窗子开得比较小,用白色纱布糊的窗子透光性也没有玻璃好。

即使现在大白天光线也不是很明亮。

出了卧室门就是一间小小的堂屋,只有卧室一半大小。

窗边是几块木板子和凳子搭成的餐桌,几个吃饭坐的小凳子。

固定在墙角的高木头架子上放着一把柴刀。

另一边靠门的墙边放着锄头、簸箕等农具和蓑衣等生活用品。

出了堂屋,门口左边靠墙的地方是一个小厨房,够一个人在里面做菜。

厨房旁边是一个用茅草盖的大棚子,用来装干柴。

右边走几步是一个小菜地和茅房。

这些都是成婚半月的时间内小两口自己收拾出来的,对一个年轻的小家来说,这在村里是已经非常不错的条件。

多的是一家三四口吃喝都在一个房间里的人家。

还是原主家里条件不错也疼爱女儿,陪嫁了家具,多的是几件旧衣服就把女儿打发出门子的人家。

刚好宋家也起了新房子,住房条件比较宽松了,才能在刚成亲分家时分到西厢的两间房,分家后把原来的门封了,

另外开一边靠外边的门,搭个小灶房,就可以另外开火了。

要说穿过来杨珊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已经分家了。

吃住比较自由,活多活少,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

当然户籍是还没有分开的,因为缴纳税粮,服徭役都是按户头来的。

税粮是按田地面积缴纳,徭役则是每次每个户头出一两个人,多了一个户头就要多出一个人去服役,

所以很多人家一大家子人都在一个户头上,分家也不会分户头,分家只是把住房、家什和田地分了。

按理来说父母在不分家,但是宋父宋母吃够了不分家的苦。

宋爷爷宋奶奶偏心宋二叔一家偏心得厉害,还是宋母实在忍受不了大闹了一场。

最后才差不多净身出户分的家,分到的东西少得可怜。

吸取自己的教训,在儿子们刚成亲后就给分了家。

虽然心里还是有所偏重,但是明面上还是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

虽然成亲才半个月,原主丈夫就出门去了,但是肚子里已经揣上了,9个月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由于是两个男孩,宋父宋母还是很照顾二房的。

生病的这几天都是宋母过来照顾原主和两个孩子,只有今天杨珊身体大好了,才从那边端饭过来。

前几天原主去河边洗衣服脚滑跌到河里,回来就感冒了。

农家人是没有请大夫的习惯的,加上家里也不剩几个钱了。

原主就打算用被子捂着硬抗过去,谁知高烧不退一命呜呼了。

早饭杨珊还是准备熬粥喝,比较清淡好克化,适合病人和孩子,虽然家里也没有什么荤腥就是了。

当地人都是一日两餐,早晚各一顿,中午是不吃的。

杨珊就受不了这样,两个孩子也在长身体,所以决定还是一日三餐。

拿出昨晚泡好的红豆放到瓦罐里,奢侈的撒上一把糯米开始熬煮。

等把两个孩子喊醒收拾好,粥已经快熟了。

“娘不睡觉了”,文浩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高兴的看着杨珊。

“是啊,娘好了,不睡了”

说完弯腰亲了一口文浩的包子脸,

“要,要…”文谦指着自己的小脸也要亲,杨珊又香了一口。

娘几个吃完早饭,让两个孩子在堂屋玩,杨珊则坐在门口拿起了原主没绣完的帕子。

还好有原主的记忆,手也是原主的手,肌肉记忆也还在,原主刺绣的手艺没丢下。

不管以后要发生什么,要准备什么,但总是离不开钱的,杨珊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要存钱,才能囤积物资。

作为一个古代的妇人,又不能出去打零工卖力气,也不会打猎,目前第一个能想到的赚钱方法就是刺绣。

至于卖小吃?目前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小河村离镇上很远,走路要走两个时辰的山路才能到,一天只能打一个来回,还要早早出门。

再说杨珊在现代时就是天天吃外卖的人,不会什么独家秘方,会做一些家常菜还是托了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福。

而且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很多菜这里都有的,富贵人家和酒楼并不缺菜单。

老百姓做菜不好吃只是少油少盐没有香料罢了,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讲究什么呢。

原主在娘家的时候受宠,没有生存压力,更不是什么勤快人,刺绣学得并不认真。

虽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但是由于天赋还不错,一些荷包帕子等小物件绣的也还行,也能补贴一些家用。

但是由于靠近山区,普遍比较穷苦,没有多少人买,补贴得很有限。

穷苦人家根本用不到,大户人家对于这些小玩意更喜欢用家里的丫鬟、绣娘秀的。

只有一些小户中等人家,像一些大掌柜、小地主、秀才人家买一些回去赏人或是自家用。

第二个想到的就是卖草药,杨珊现代的爷爷是个赤脚大夫,中药西药都会一些。

毕竟在乡下可没有分什么科室,医生都是全能的,杨珊小时候经常和爷爷进山采药。

等下回去镇上可以去药铺看看都收哪些药,看能不能去采些来卖。

不过采药也有一个问题,杨珊一个进不了太深的山,怕有毒蛇,有时候还会有狼和野猪,可不是闹着玩的。

山路也不好走,一个人摔了又没有手机不能打电话,也报不了警,真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只能寄希望于小山村,除了村口的方大夫家没有什么人识得草药,在山脚的药也没有多少人采摘了。


最值得庆幸的是杨珊的空间也跟着穿越过来了。

杨珊在现代是有一个空间的,具体是怎么来的杨珊自己也不清楚。

大四那年发了一场高烧后突然多了一个空间,杨珊谁也没有告诉。

空间大概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空间内的时间是静止的,放进去是什么样,拿出来还是什么样。

不过不能放活物,杨珊试过好几次,动物杀死才能放进去。

植物像盆栽,整盆是放不进去的,只能从泥里拔出来再放进去,像一个天然的冰箱。

不过奇怪的是空间的角落里有一口泉水。

泉眼旁边长着几株杨珊不认识的植物,和人参叶子很像,但是结着像蓝莓一样的果子,奇奇怪怪的。

杨珊曾经把这里的水带出去给家里的鸡喝。

几天后,那只鸡肉眼可见的变得油光水滑,更加健壮,走路都更有气势了。

不过怕有副作用一直没有在人身上实验过,毕业后忙于工作,也就放在一边了。

现代物资丰富,没有必要囤积,也有电冰箱很方便

为了避免空间暴露,杨珊几乎是不使用空间的,毕竟现代社会到处是摄像头。

吃了午饭杨珊继续秀帕子,这几天身体还没好,杨珊都不准备出门了。

就在家里刺绣,多攒一些绣品,下回去镇上才能多换一点钱回来。

第二天原主的亲娘来了,杨母是带着大包小包来的

原主的娘亲刘氏,闺名叫刘兰,今年四十三岁,是一个勤快、利索的妇人。

家里一把抓,在杨家除了一些大事杨父做主外,其他都听杨母的。

杨母是个疼孩子的,原主养成这样的性格和杨母的娇惯分不开。

至于为什么今天才上门,却是杨老二媳妇,也就是杨二嫂上月刚生了小女儿。

杨母到镇上伺候月子去了。

杨二哥在镇上的一家粮铺当掌柜,一家人都住在镇上。

前几天刚办满月酒,杨母这几天还在镇上帮忙收拾东西、打扫卫生做饭。

杨父也还在看孙女等杨母一起回来,昨天才到家,只有杨大哥一家满月酒当天就回来了。

杨母中等身材,面色红润,一看就是日子过得不差。

现在脸上却都是泪痕,进门就抱着杨珊哭起来。

“我的儿,你怎么没叫人回家去喊人,你大哥大嫂,谁都不会有半句推脱。”

“要不是昨儿回来听你王婶说,我们都还被蒙在谷里,病了也不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死心眼!你这是要心疼死我啊……”

边哭边打量杨珊说“瘦了,瘦了”

又抱怨起杨大哥杨大嫂。

“一天天,就知道干活,都不关心关心妹妹……”。

其实说真的也怪不了杨大哥和杨大嫂,原主一意孤行要嫁给宋河,结果宋河成亲半月就出门去了。

只有原主一人苦苦支撑这个家,算不上过得有多好,觉得没面子,就不好意思回娘家了。

原主也是个倔的,这时候不想着回家寻求帮助,而是拒绝和娘家来往。

表现就是过年过节不回娘家去了,连杨二哥的女儿这次满月酒都没去。

当然是原主单方面的,家里谁也没有当真。

杨母经常带东西来看原主和两个孩子,农忙时杨父杨母和杨大哥一家也来帮忙。

要不是有娘家帮衬,原主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也不会活得还不错。

当然这个不错是指在村里来说。

这几天又是准备春耕的忙碌时候,大家天天早出晚归,连村里串门聊八卦的妇人都少了。

宋家也没有人去送信,也难怪杨大哥和杨大嫂没有收到消息了。

杨母心里也是明白的,就是忍不住迁怒了。

其实要杨珊说来,原主有点傻,也是缺少生活的毒打。

现在杨珊来了,肯定要和娘家打好关系,毕竟一个年轻的妇人在古代要带两个孩子可不容易,

更别说杨家一家人都很好,也是真心疼爱原主。

杨珊也会真心待他们,孝顺杨父杨母,尽到原主一个女儿该尽的责任。

“娘,我这不是没事了嘛”,杨珊转移话题

“文浩和文谦也想姥姥了”,说着向两个孩子看去

两个孩子早就跟着杨珊出来,在一旁等着了,齐齐喊了一声“姥姥”。

“哎,哎,都是好孩子,姥姥给你们带了糕糕,来尝尝。”

这是杨母从镇上特意买回来的糕点,还带了一包红糖,一小块猪肉。

一篮子自家养的鸡蛋,有20个左右,两块细布,都是精细的好东西。

杨珊给杨母倒了杯水,在堂屋坐下,“娘,二嫂和孩子都还好吧?”

“好着呢,你侄女长得可俊呢,生下来足有6斤。”

“你二嫂也好着,没遭大罪,思思是个疼人的孩子,对了你侄女大名叫杨思”。

“这名字好听,娘今天吃了饭再走哈”说着杨珊进了厨房准备起午饭来

中午主食还是煮粥和红薯。

把杨母带来的猪肉切了一块,切细放到粥里。

再到菜园里割了一把韭菜用来炒鸡蛋,午饭就做成了。

“娘,过几天我想去一趟镇上卖绣品,把文浩和文谦带去让你们照顾一天哈”。

“行,这才对嘛,早该这样,你这孩子就是拧巴,也不知道较劲个什么。”

杨母说着高兴的喝完了粥。

“以前都是我不懂事,以后还要多麻烦您老人家和大嫂。”

杨珊一边说着一边收碗。

“都是一家人,客气啥,你今年的地翻完了没,没完让你爹和你大哥去两天,可得快点,别赶不上趟了”

“翻完了,公爹和孩子大伯前几天帮着翻了,我这几天准备挑肥到地里”,杨珊回到。

“就该他们帮忙,要不是你公公婆婆偏心,就不应该你男人去服役,才刚成婚半月呢。”

“不然就宋河那体格,你们的地也用不着他们帮忙。”

“好啦,地里还有活,我就先回去啦” ,杨母边说着边往外走。

“文浩、文谦和姥姥说再见”

杨珊边教两个孩子,边把文浩的手举起来挥一挥,文谦有样学样。

“哎,下回来姥姥家,姥姥给你们做好吃的”,杨母说着便走了。

杨母走后,杨珊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正屋。

正屋是宋父宋母和龙凤胎弟妹在住,东厢房则分给了宋大哥一家。

让宋母帮忙带孩子一个下午,就去给地挑肥了。

宋母生下龙凤胎后身子就一直不太好,干不了什么重活,也就没有再下地了。

一直在家里干家务,帮忙看一下孩子还是可以的,两个孩子也不在那吃饭。

所谓的挑肥,就是把发酵好的人粪、牛粪、猪粪等挑到地里。

水田是犁田之前就挑到地里,铺洒开来,犁田的时候顺便翻到土里。

原主摔倒之前在公爹和宋大哥宋大嫂的帮忙下挑好洒好肥了。

旱地则是挖好地,栽好苗后把肥堆在苗傍边。

原主种了很多土豆、红薯和玉米,现在就是给土豆苗、红薯苗和玉米苗堆肥。

忙到做晚饭时候杨珊才回来。

杨珊在现代的时候,到县里读高中后就很少干农活了,何况原主出嫁前也不干农活。

现在干半天的农活就累的半死,农民真是太不容易了。

分家的时候,原主和宋河分到了两亩中等水田,三亩下等水田,旱地两亩。

虽然有两亩旱地,但是并没有那么多的肥料,所以明天再来挑一天也就挑完了。

杨珊先去接两个孩子,回来做晚饭,古代没有电灯,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吃完饭洗漱好就睡了。

第二天也是去挑肥,到第三天,杨珊才能继续赶绣活。

这里是逢五赶集,间隔10天,今天农历三月十日。

离下一次赶集也就是三月十五日,还有五天,杨珊想多赶一些秀活。

忙碌的日子过得飞快,很快就到十五日赶集的日子,杨珊一大早就起来了。

把两个孩子带去杨家让杨母帮忙照看一天,就跑到村口去等牛车。

古代的耕牛很贵,没有几家有牛,杨六叔家是村里少有的有牛的人家。

当然原主家杨父作为村长肯定是有的。

每到赶集的日子,杨六叔就赶牛车拉人去镇上,挣几个车费钱。

杨珊赶到村口的时候牛车上已经快坐满了,刚好剩下一个位置让杨珊赶上了。

路上大家唠唠嗑也很热闹,这不本家的杨四婶就问道:

“珊啊,又去卖绣活啊,还是你们有手艺的人得便宜。”

“像我们只能攒些自家的鸡蛋去卖,没得几个钱”。

“婶,我这也是挣个辛苦钱,绣得比较粗糙卖不上价啊!”

“也是哩,这城里的老爷太太要求就是高!”

杨四婶说完又扭头和她们说哪家的姑娘长得俊,哪家的小子勤快去了。

接下来的一路杨珊都没有和谁搭话,努力做个透明人。

在大家的东家长西家短中,镇上到了。

和杨六叔约定了回去的时辰,杨珊带着东西直奔镇上唯一的一家绣庄。

说是绣庄,其实就是一家小绣铺,这边刺绣并不盛行。

还是镇上有大河经过,建了一个小码头,货物来往比较频繁,带动了镇上的经济,比较繁华,才有的这一家绣铺。

看到杨珊走进来,李掌柜很是高兴。

李掌柜本是一名绣娘,嫁人后和丈夫开了这家绣铺。

原来是绣娘时认识了一些人,有路子,嫁的丈夫也比较机灵,会来事。

夫妻两个的生意还不错,杨珊的绣品在收来的东西中质量算不错的。

“宋娘子,今儿是卖东西还是买东西呀?”

“当然是卖东西啦”,杨珊说着把包着绣品的蓝色粗布打开,

“这回绣了五个荷包,十二张帕子,劳烦掌柜的看看”。

“还是老规矩,荷包50文一个,绣帕35文一个,行不咯?”

李掌柜说着看向了杨珊。

“行”,杨珊也干脆,这个价格确实也比较公道了。

“好勒,一共670文,要不要再拿点绣线?”

“要的,再要些绸布。”

说着杨珊去挑了一些回去绣帕子和荷包的绣线和绸布,一共花了172文,剩下498文。

拿着刚到手的钱,杨珊先去了一趟药铺。

问明像党参、重楼、当归、车前草这些常见的药材都是收的,这才去了杂货铺子。

买了5斤盐、和一个装盐的大罐子。

这个罐子很大,大概能装50斤盐,一共花了297文,放到从家里带来的背篓里。

出了杂货铺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才放到空间里。

古代的盐不好一次性买太多,也没有那么多钱,杨珊准备慢慢的开始囤盐,这可是必需品。

剩下卖绣品的200文左右,和从家里带来的600文,杨珊去了米铺。

虽然家中也种田,但是交了税粮后也就刚够一年的吃食,剩余不多。

这边的田地不多,肥力也不行,加上古代的粮食产量也不高。

想完全靠自家的粮食囤积太慢了,还是需要买,有钱就多买点,没钱就少买一点。

上等米18文一斤,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吃的。

糯米14文一斤、中等米12文一斤,下等米8文一斤。

杨珊买了40斤中等米,10斤下等米,5斤糯米,花了630文。

剩下的钱买了些糕点,花了35文,就没再买了。

米也直接放到空间里,去了和杨六叔约定回去的地方,等牛车回去。

回到小河村,杨珊先去杨家接两个孩子。

到杨家的时候杨母和几个孩子都在院子里,杨母纳鞋底。

杨大哥家的两个孩子就带着文浩和文谦玩。

杨大哥家的长子永年9岁,二子永林7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用泥巴建房子,衣服上溅了一身的泥,脸都成了花猫。

“娘…”

文浩眼奸,看到杨珊过来了,张开手臂跌跌撞撞的跑过来

文谦反应过来也跟着跑,杨珊蹲下身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

“姑姑”,永年和永林也喊道

“哎,姑姑给你们带了糕点。”

杨珊把糕点分给几个孩子,剩下的分成两份,拿一份给杨母。

“费那个钱干啥,家里还有呢”

“这是我这个姑姑给两个孩子的,怎么能一样”,杨母这才接过去。

向杨母辞别后,杨珊带着两个孩子回家。

今天一天没有见到杨珊,两个孩子有些粘人,做饭的时候也要跟着。

杨珊只好先哄两个孩子,又赔了很多糕点,才能起身去做晚饭。

之后几天杨珊一直在绣荷包,傍晚的时候去地里看看。

这天杨珊准备去后山山脚看看,小河村顾名思义,是沿着一条小河建房、垦地的。

小河自西向东流去,在村庄北面过去不远是连绵起伏的大山。

因为在村庄的后背,村民们都叫做后山。

深山是不敢进去的,杨珊准备去山脚看看有没有草药,还有蘑菇、野菜等。

春天是吃野菜的好季节,再过一段时间野菜就老了。

把两个孩子托给宋母照顾,杨珊背着背篓,拿着柴刀就出发了。


运气还不错,杨珊在山谷的背阴处发现了一片重楼。

个头也比较大,装了半背篓,太小的杨珊没挖,让它们再长长。

接下来没找到什么草药,在几棵倒地开始腐烂的树上,发现了很多蘑菇。

摘了一窝蘑菇,再摘一点野菜,背篓也就满了。

剩下的蘑菇和野菜杨珊也没放过,全收进空间里了。

准备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又挖了一些车前草。

上山的收获还是不错的,接下来几天杨珊都到山脚转了转,收获了很多野菜。

别看野菜现在不值钱,但是气候寒冷之后很多植物都冻死了。

或者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新鲜的蔬菜可是非常珍贵的。

就算有一些寒冷后为了适应环境变异的植物可以吃。

但是味道就不能要求了,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陆陆续续挖回来一些草药,进行晾晒好后再拿去镇上卖。

不过这几天都没有遇到什么猎物,像兔子什么的都没看到过。

不过山脚下,就算有,应该也早就被村里半大的孩子们霍霍完了,哪里等得到杨珊去。

如此过了几天,就到了栽秧的季节了。

南方的村庄一般种的都是水稻。

这时候没有杂交水稻,更没有大棚育苗,连盖棚子的塑料都没有呢。

都是直接把稻种撒进沤肥后、犁好的水田里。

等秧苗长大一些的时候,再进行移摘到别的田里。

稻种是前段时间就撒进田里了。

今年气温比较暖和,秧苗的长势都不错,现在要进行移摘了。

栽秧是个辛苦活,这两年都是娘家和婆家自家的秧苗栽好,再过来帮原主栽秧,今年也不例外。

带着两个两岁多的娃娃,正是闹腾的时候。

杨珊想去给他们帮忙,或是自家先栽一部分再等她们来帮都不行。

杨家和宋家人多,也都是勤快人,三四天就把自家的秧苗栽好了。

都过来帮了杨珊两天,才算把今年的秧苗都栽好。

接下来就是看水、除草啦。

还要把田埂上的野草都割掉,剩下的交给时间,到了秋天就能收获了。

最怕的就是生虫,古代有没有杀虫剂,真就听天由命了。

农业特别是古代农业都是看天吃饭。

栽秧完成后,杨珊自己花了几天时间才把旱地的杂草除了,累成狗。

期间两个孩子都是让宋母帮忙带。

所以这次去镇上卖绣品,杨珊决定给宋母买几尺布裁一件衣裳。

这次绣品比上次多,光是荷包就有10个,绣帕也不少,得了1025文钱。

也就是一贯钱零25文。

这里的货币是1000文为一贯钱,一贯钱等于半两银子。

到了药铺,这次的重楼品相很好,还挖到了一些党参,杨珊晾晒的都很正确,没有丧失药性。

加上车前草、金银花一些比较便宜的草药,一共卖了两贯钱,也就是一两银子。

给宋母和杨母分别扯了五尺粗布回去做衣裳,花了300文左右。

再买了70斤中等米,5斤盐。

不是杨珊不想多买盐,而是古代老百姓连盐都要节约着用。

一斤盐能吃两三个月,杨珊一次性买太多会很奇怪。

而且也怕买太多了显眼,让掌柜的记住了,毕竟镇上就两家卖盐的。

就这样杨珊还决定下次去另一家买两次,过段时间再来这家。

反正还有四年多的时间,她可以慢慢囤。

看到杨珊送来的布,宋母虽然说:“这都是应该的,这孩子客气啥,浪费钱。”

但还是看的出来很高兴。

杨珊只是笑着说:“这是两个孩子孝敬奶奶的,娘你就收下吧”。

这布还是要给的,毕竟已经分家了。

老是让宋母带孩子,就算宋父宋母看在是亲孙子的份上不说啥,宋大嫂也会有意见。

杨珊又开始了刺绣、看田地、进山的忙碌日子。

只有多赚一点钱,多囤一点东西才能让杨珊安心。

采来的草药也不是全部拿去卖掉。

一些觉得自家以后会用得到的常用药材,和一些比较名贵的药材,杨珊都会留下一些。

毕竟往空间里一放,多少年都不会失去药性。

考虑到后面的严寒,杨珊还囤了很多治伤寒的药。

时间很快来到八月份,八月是丰收的季节。

除了土豆是秋收前就早早收了,谷子、红薯、玉米等一些主粮,都是八月份左右收。

其中重中之重就是稻谷的收获,粮税也是交的稻谷,红薯、玉米这些是不收的。

秋收的特点就是赶,也叫抢收,要趁着天晴的时候把稻谷都收回来。

不然一场雨淋下来,就算冒雨收回来也会发芽。

如果等到再一次天晴再收就太晚了,稻穗会垂下去泡在水里发芽。

一些谷子直接脱穗掉在地里,所以秋收都是争分夺秒的。

杨珊自己一个人连打谷子用的谷桶都扛不动,自家是打不了谷子的。

所以只能把两个孩子托给下不了地的宋母带。

自己则去给宋父宋母和宋大哥家帮忙。

等他们两家打完了谷子,宋父、宋大哥、宋大嫂和龙凤胎再来帮杨珊打。

龙凤胎今年15岁了,哥哥叫宋小宝,妹妹叫宋小凤。

都到了说人家的时候了,也能帮上一些忙。

不过作为老来子女,双胞胎一向得父母的疼爱,上面还有大哥大嫂和二哥在。

所以很少下地,不怎么会干活,也帮不了太多的忙。

好在到杨珊打谷子的时候,杨家也抢收完了,都来帮忙。

大家齐心协力,两天就把杨珊的谷子都收回来了。

像玉米和红薯倒是可以慢一点收,没有那么赶时间。

等到把地里的粮食都收回来,并把稻谷都晾晒一遍收到地窖里。

杨珊累脱了一层皮,整个人也晒黑了几个度。

这还没完,还要把粮税挑到镇上去交才算整个秋收结束。

杨珊是让杨大哥帮忙一起去交的粮税。

挑着谷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杨珊就无比怀念她从镇上买粮直接放到空间里的时候。

但税粮可不能放空间,谁家交了没交都看着呢,大家都是结伴一起去镇上交税粮。

大齐的政策还算开明,税粮只交两成。

吏治也比较清明,没有交税粮踢一脚的传统,老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

据说前朝税粮多的时候要交五成,民声载道。

也许这和大齐江南商业经济比较发达,广开海贸,收了不少商业税。

对农业税没有那么依赖也有关系。

税粮交了以后,今年的主要任务也接近了尾声。

田地里没有多少活计了,只剩下辣椒和白菜等一些农作物还没收回来。

干了一年的农活,也让杨珊充分认识到,家里有一个壮劳力的重要性。

特别是古代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完全看天吃饭的时代。

从原主的记忆来看,原主的丈夫宋河今年11月份下雪之前就会回来了。

杨珊倒是不排斥宋河回来,毕竟一个男人对古代的小农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寡妇的日子可不好过。

别说地里的农活,就是严寒后的日子乱起来,家里也需要一个男人。

威慑他人都行,让别人不敢打你的主意。

不要问杨珊为什么会这么快接受原主的身份。

因为没有选择,别说什么自立门户,远走高飞的话。

首先大齐是没有女户的存在的,就算有,一个女子在古代也很难独立生活,一些流氓和小混混也能把你劝退。

这是女子清白大于天的古代,不是社会环境宽容、法律完善,到处是摄像头,遇事能报警的现代。

就算和离回家父母能接受你,时间长了哥哥嫂子也不会忍受你。

至于再嫁,你就能保证下一个人不是人渣了?

古代可都是盲婚哑嫁,现代自由恋爱渣男都不少呢。

至于远走高飞更是一个笑话,没有路引你连县城都出不了。

路上遇到打劫的,你一个弱女子被卖掉都算是好下场了。

想要活下去,只能努力适应环境,以原主的身份活下去。

庆幸的是原主的丈夫宋河别的不说,人品还是不错的,也有责任和担当。

而且杨珊自己也是一个责任心强,知恩图报的人。

既然占用的原主的身体,就是欠了原主的恩情,她会好好对待两个孩子,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代替原主孝顺父母,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至于原主的丈夫,就当是多了一个室友或者合作伙伴,尽量好好相处,打好关系。

感情就随缘了,现在要让杨珊对宋河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也是不可能的。

时间默默流逝,很快来到九月份,期间杨珊又进了几次山,赶了一些绣品。

农历九月十六是双胞胎的生辰,过了这个生辰,文浩和文谦就是三岁的孩子了。

今天已经是十五了,杨珊准备去镇上一次,买些东西来给两个孩子过生辰。

这次绣品和草药一共卖了三贯多钱,家里没有种小麦,买了些面粉回去做长寿面。

还买一些糕点和糖果给孩子们吃,称了两斤猪肉,买了三条鱼和一些调料等。

趁着现在新棉花上市,天气也比较暖和,价格还没涨起来。

杨珊买了10斤棉花和一匹细布、一匹粗布放到空间里。

准备回去做一床新棉被和几件厚棉衣。

保暖物资也要开始囤积起来了,照例又买了些米和盐。

今天买的东西多,逛了比较久,好险赶上回去的牛车,时运不济的是遇到了宋大伯母杨氏。

要不是只有这一趟牛车,赶不上就得走路回去,杨珊都想直接下车了。

“哟,大河媳妇来镇上呐,还买了鱼,啧啧啧,这可真是地主老爷的日子哦”

一个穿着青灰色粗布,一脸刻薄相的中年妇人,对刚上车的杨珊说道。

“害,伯母这话说得,这不是两个孩子的生辰快到了,买两条鱼回去待客。”

“小孩子家家过什么生辰,也不怕折了寿。”

杨氏嘀咕着,边伸手就要去翻杨珊的背篓。

杨珊侧身躲过,生气道:“伯母嘴里可积点德吧,你家天赐两岁的生辰可是热热闹闹的呢。”

今年四月份宋大伯母的乖孙,宋天赐,两岁的生辰,可是几家亲戚都喊了。

还挨个要生辰礼,杨珊也送了10个鸡蛋。

“你…,你就是这么跟长辈说话的,怨不得宋河不回来了。”

说得好像宋河跟人私奔了似的,杨珊不理她。

旁边几个婶子又跟着劝了几句,这才揭过去。

到家后用盐把猪肉腌上,放到明天才不会坏。

买鱼的时候顺便买了个桶,里面放了水养着,这才让宋伯母看到了。

鱼倒是还没死,杨珊用大水缸把它们养着,明天到了正日子才吃。

第二天吃完午饭,杨珊就忙活开了。

先把卫生打扫好,一些板凳摆开来,让客人来了有坐的地方。

把面和上给两个孩子做长寿面,奢侈的蒸了一锅不惨杂粮的白米饭。

切一小块猪肉加入黄豆炖汤,做了一小碗的红烧肉,

还有酸菜鱼,韭菜炒鸡蛋等还没做。

通知的时间是晚上,不过杨母和杨大嫂下午就来帮忙了。

杨大嫂穿着一身半旧不新的淡青色襦袄,中等身量,是一个精明利索的妇人。

毕竟是精挑细选的长媳,杨母很满意,婆媳关系也很和谐。

“说是赶早来,却还是晚了,妹妹早就忙上了,还有哪些活?”

杨大嫂说着卷起了袖子,杨珊也不和她客气,让她去帮忙片鱼,做酸菜鱼。

杨大嫂比原主大六岁,一直很照顾原主,把原主当妹妹看的。

姑嫂两个处的还不错,杨珊穿过来了也是如此。

加上杨珊比原主成熟,人情世故方面比原主强,和杨大嫂的关系更好了。

到了晚饭时候,大家都陆陆续续的过来了。

杨父、杨大哥和两个孩子、宋父宋母、宋大哥一家、龙凤胎。

除了杨二哥一家在镇上,其他人都来了。杨珊没有请很多人,就是一家人自己吃个饭。

杨家这边是杨母和杨大嫂给两个孩子各做了一双鞋。

宋家就比较简单了,宋母拎了一篮子鸡蛋过来,有二十多个,说是给两个孩子补身体。

虽说也不错,但和杨家比起来就有些不够看了,也没有费多少心思。

杨珊早就给两个孩子换上了红色的新衣裳,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两个孩子长得又白又俊,甜甜对着大家笑,大伙都爱得不行。

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的,饭和菜都管够,大家吃得肚子溜圆才回去。

这天过后杨珊又按部就班的刺绣、进山、攒钱。

值得一提的是地里的蔬菜该收了,辣椒、白菜、番茄、花生、豆类等。

豆类包括黄豆、红豆、绿豆、豆角,留够自家吃的,剩下的杨珊全部收进了空间。


今年春天进山的时候采的野菜、蘑菇、竹笋等,杨珊大部分也收进了空间。

种的红薯、土豆、玉米等杂粮也不少,但是这远远还不够。

毕竟谁也不知道严寒会持续多久,杨珊只能不断的囤货。

只有这些物资才能让杨珊不再那么焦虑。

杨珊还计划等宋河回来了,明年有了劳力,可以开一些荒地用来种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好伺候的粗粮。

也多撒一些白菜种子,囤积白菜。

菜种也要囤一些,寒冷过后还有寒潮,几场寒潮过后不少种子都冻死了。

杨珊想囤一些放到空间里,寒潮过后尝试看能不能种活。

毕竟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很多原来的作物都变异了。

变得更矮小,水分更少,质地也比较脆,像被霜冻后的植物。

原主的记忆里寒冷后还长出了很多新的植物,包括一些极地生长的地衣和苔藓。

杨珊还想建更牢固保暖的房子,砌北方的炕……

总之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都需要钱才能办。

所以目前杨珊只能一边勤勤恳恳的赚钱。

一边像仓鼠一样囤积粮食、盐、油、棉花、布匹等比较零碎和不好一次性大量购买的物资。

至于保暖的皮毛,价格比较贵,去买不划算,杨珊准备等宋河回来再囤。

宋河会打猎和硝制皮毛,以前经常拿去镇上卖来补贴家用,现在要给自家人留一些了。

在忙碌中度过了十月份,十一月也也已经过了一半了。

这天傍晚杨珊刚把饭菜摆上桌,准备去叫两个孩子来吃饭。

就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穿着一身褐色短打的青年,轻松的跨过院子里的篱笆,向堂屋门口走来。

天都快黑了,突然看到一个男人正门不走闯进院子里来。

杨珊差点尖叫出声,还好反应过来,赶紧把嘴巴捂住,不然就丢人丢大发了。

“大门不走,偏要当贼”,杨珊没好气,

“回自己家怎么能叫贼呢”。

宋河倚着厨房门边,双手抱臂,吊儿郎当道。

“杨珊你越发出息了,还知道什么叫贼了”。

杨珊再次认真打量眼前这个青年,国字脸,星眉剑目,小麦色皮肤,目测有一米八以上。

古代人营养不够普遍比较矮小,这个身高是非常鹤立鸡群了。

与这张脸格格不入的是那一身小混混的气质。

虽说从原主的记忆中,就知道两人一直是这样互相拌嘴,吵架斗气的相处模式,

但杨珊一时半会还真习惯不了,杨珊自己也比较喜欢稳重可靠类型的男生。

“怎么,哑巴了?这可不像你啊杨珊。”

“看你这么凄惨太高兴罢了”,杨珊不甘示弱,

还真别说宋河现在是挺狼狈的,衣服上好几个补丁,应该是自己胡乱补上去的,线都蹦出来了。

人也廋了不少,整个人都很憔悴,手上还有曾经长冻疮的痕迹。

现在天气凉起来了,有复发的迹象,红通通的。

从小跟着爷爷看病的杨珊一眼就看出来了。

不过也是,宋河是去服徭役,又不是去享福的。

还是去修大坝,冬天怎么可能不碰水,保暖的物资也有限,不生冻疮才怪。

“那你就不可怜我一下,还有饭吃没有?”

“才准备吃呢,先进去吧”

杨珊说着率先走进了堂屋,宋河跟上去刚好看到从卧室出来的两个孩子。

看到偷偷打量自己的两个孩子,宋河惊了一瞬。

呆了半响,才挤出一个笑容,对着两个孩子道:“你们叫啥名字呀?”

心里想着好像孩子是该这么大了,媳妇在自己走之前就怀孕了。

但是没想到是两个孩子,看着两个孩子酷似自己的面容,宋河就没往亲戚家孩子想过。

见两个孩子没回答,又接着说:“我是爹爹啊,爹爹回来了!”

两个孩子看向杨珊,“快叫爹,你们爹爹回来了”

过了半响两个孩子才乖乖的叫了声爹爹。

饭桌上看着狼吞虎咽的宋河,两个孩子觉得很惊奇,从没见有人这么能吃。

杨珊暗道一声失算,忘记了这货是个饭桶,根本不够吃。

赶紧又去灶炉底下埋了几个红薯。

现在炉里还有炭火,炉壁也是暖和的,很快就会熟。

回来看到这货还知道给她和两个孩子留了饭,才不那么心塞了。

等到宋河把几个红薯也吃完了。

才问道:“先换衣服?还是去正屋和爹娘说说话?”

宋河想了想:“先去正屋吧”

先换衣服,干净整洁的,还以为他去享福去了。

说着一手抱起一个孩子,率先往正屋去了。

到了正屋,宋父宋母和龙凤胎也刚吃完饭。

看到走过来的宋河宋母眼眶就红了,“怎么瘦成这样了,也黑了不少。”

拉起宋河的手止不住的掉眼泪。

宋父也难得温情:“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好好和你媳妇过日子,她这几年也不容易”。

龙凤胎对视一眼,呐呐的喊了一声二哥。

看着这一幕杨珊心里不是滋味。

说宋父宋母偏心吧,很多事情也还公正,分家分得很公正,平时也照顾杨珊母子几个,对宋河也是真心的关爱。

但是要说不偏心,明明有三个儿子,当时服徭役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让才新婚的宋河去了。

都没说要商量一下,就怕宋河不去就得其他人去了。

要是能商量一下宋河也是不会拒绝的。

本来这个家就数他身体最好,从小力气特别大。

又经常在镇上混,更了解外面的情况,脑子也最灵活。

但是宋父这样一声不吭就把他的名字给报上去,还是让宋河寒了心。

大家的面子上也不好过

也没想过去借钱免了徭役。

杨父当时在报上来的名单里看到宋河的名字还来问需不需要借钱给宋河免了,直到杨父来问宋河才知道报的是自己名字。

最后还是没借钱,还不是怕全家都背上了债务。

宋大嫂有意见,也连累了龙凤胎说亲,这年头挣钱不容易,哪有宋河直接去了便宜。

不一会在东厢房听见动静的宋大哥一家也来了。

等宋母情绪平稳下来,宋父问了一些外面的事,已经过了戌时了。

杨珊一家告辞,临走时宋母还拿篮子给杨珊装了十多个鸡蛋,说是给宋河补身子的。

回到家里杨珊犯了难,只有一张床怎么睡觉呢?

都快冬天了也不能让人打地铺啊,古代可是一场风寒就能要人命的。

最后杨珊去堂屋拿了两个长凳子拼在床外面,延长床的宽度。

并决定让宋河睡外面,另外给宋河准备了一床盖被。

洗完澡进来的宋河就看到杨珊在里面靠着墙睡,两个孩子在中间打滚。

外面的位置一看就是给他留的,不过他也没说什么。

他也感觉到了他融入这个家还需要时间。

第二天吃完早饭一家人准备去杨家,宋河既然回来就该去杨家坐一会。

表示亲近,同时也是让杨家人放心。

到了杨家,大伙又是一阵唏嘘,毕竟大家虽然都觉得以宋河的机灵和那一身怪力气应该不会出什么事。

但人毕竟还没回来,就怕有个万一。

现在好了,宋河回来了,杨珊就轻松多了,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必定红红火火的。

到了下午村里都知道去服徭役的人回来了。

村里一共有四十多户人家,只有寥寥几家能够出银子免了徭役,其他都是出人的。

那一回村里去了三十多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像宋河这样幸运能够全须全尾的回来的。

死了一个人,有五六个人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伤得最严重的是二柱子,被石头砸伤断了一条腿,还是看在同村的份上大家一起帮忙抬回来的。

不过就算活着,在纯靠人力的古代农业社会来说也基本算是废了。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二柱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家里还有两个才8、9岁的孩子呢,好在二柱媳妇是个能干的,唉!

众人都很同情却也毫无办法。

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啊,只能以后能帮忙的地方出一把力气了。

农家人也只有力气了,自己家的肚子还填不饱呢,银子更是一年到头没见到两个子。

宋河回来第三天,是一个晴好天气,杨珊早早就起来准备早饭。

犹豫着上山还是不上山,毕竟以前的原主可是个能躲懒就躲懒,能不上山就不上山的人。

杨珊要是天天往山上跑就很反常了。

但是考虑过后杨珊还是决定上山,总不能因噎废食,时间不等人,囤积物资才是最要紧的。

当杨珊吃完饭说要去山上时,宋河还惊讶了一瞬。

不过也没多想,毕竟他已经三四年没在家了,杨珊为了生活改变了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是我去吧,我对山上比较熟悉,力气也大能带的东西多,还是你在家看两个孩子。”

宋河说着就要抢过背篓。

杨珊侧身,直接向门口走去,“还是我去,你不知道我要找什么”

好吧,确实不知道,宋河摸摸鼻子,认命看孩子。

等晚上杨珊背了一背篓的东西回来,分门别类的放好。

说那些是草药,要拿去晾晒时,宋河第一应是杨珊被人骗了。

毕竟古代知识垄断严重,像医药知识,大夫都是传给自己的后人的。

就算教徒弟那也是精挑细选,既要有天赋也要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要孝顺师傅。

知道一些草药知识,别的不说,采药去卖钱就是一项生计。

谁会那么好心去教杨珊一个没什么关系的妇道人家。

在杨珊说是去镇上的路上遇到一个游方郎中,教的草药知识后。

更加坚信对方是个骗子,这连人都找不到。

不过在听杨珊说这些“草药”是要拿去镇上卖掉的,宋河松了一口气。

暗想:“不是直接煮给人吃就好,既然是拿去镇上卖的,药铺的伙计应当是认得草药的,到时候人家不收就好了,就当是花力气买个教训了”。

这样想着,宋河也就没有再阻止杨珊去山上挖草药了。

时间一晃而过,大半个月过去了。

期间只要是晴天杨珊就会进山一趟,毕竟现在有没有农活,两个孩子也有宋河看着。

可以等冬天出不了门时候专心刺绣,杨珊现在逮着机会就往山里跑。

宋河都感叹杨珊勤快了老多。

相处时间不多,加上杨珊也不是原主,两人的说话模式终于回归正常交流。

没有说一句刺一句,天天吵个没完没了了。

这天又是逢集的日子杨珊准备去镇上把这段时间采到的草药拿去卖掉。

宋河打定主意要跟着去,怕不识货的人买了杨珊的草药回去吃出问题来。

说真的杨珊真不想宋河跟着,这样她就用不了空间了。

卖的东西得老老实实背回来,累不说还扎眼。

毕竟村民们去镇上一般都是去换个油盐,除了办喜事去采购没有人大包小包的。

奈何宋河坚持,只能随他去了,大不了这次少买点。

两个孩子也要跟着去,宋河在家也不好一直去麻烦宋母,最后一家人都去镇上。

宋河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轻轻松松。

这段时间都是把他们丢给宋河,父子几个熟悉后感情可好了。

白天都不怎么找妈妈了,晚上还是不行。

被宋河抱着视野变高了,两个孩子可高兴了,一直咯咯笑,下了牛车后东张西望,满眼新奇。

说来两个孩子还是第一次到镇上呢,原主和杨珊一个人都不敢带来,怕丢了。

这年头拐子不少,加上杨珊自己一个人也带不了两个孩子那么远,平时抱着就很沉手了。

不是每个人都像宋河一样天生力气大。

“嫂子来了啊!快这边坐,还得等一会”

因为杨珊的草药品质都不错,处理晾晒得很好,没有流失药性。

偶尔还能找到一些比较珍贵的药材,药铺的伙计看到杨珊很是高兴。

不过前面还有几个人卖草药正在称重讲价,让杨珊先等着。

“还是熟人啊,杨珊,你这些草根和野菜真能卖出去啊?”

杨珊翻了个白眼,不想理他。


终于到杨珊他们,看着伙计翻看一下背篓里的东西,就开始分类称重算钱。

一气呵成,都没有讲价的环节。

宋河坐不住了,忍不住问道:“这些真的是药材吗?没有认错吧?”

“你才认错了,我从小和师傅学习,收药材都收了几年了,你这人怎么乱说。”

伙计不高兴了,轻哼一声。

“是我的错,对不住”,宋河说着抱歉,目光却看向杨珊,杨珊也不想理他。

直到走出药铺,宋河才从杨珊真的懂草药这个事实中回过神来。

也许真的是杨珊运气好,遇到了什么好心的游方郎中呢?

虽然还是说服不了自己,也只能放下了。

这回杨珊没有买太多东西,就买了一些油、盐、酱油等必需品,数量都不多。

准备下回再来买年货,顺便给两个孩子扯布做新衣裳。

还买了小糖人哄两个孩子,就准备回去了,一路无话。

最近杨珊一直往山上跑,宋河让杨珊先休息几天,他准备去山上打猎改善一下生活。

而且看到杨珊采的药草他都认识了不少,如果遇到了就顺手采回来。

考虑到没人带孩子,最近又确实太累了,而且在家也能刺绣,杨珊没什么意见。

宋河上山了几天陆陆续续带回来几只兔子,野鸡、野鸡蛋。

兔子给宋父宋母一只,杨家一只,自己吃了两只,剩下两只给养起来了。

这玩意能生,过不了多久就能有一窝,平时去山上顺便割点草回来喂,双胞胎每天都要去瞧几回。

几只野鸡炖的炖,炒的炒,全祭了五脏庙。

鸡蛋留给两个孩子蒸蛋羹吃,自从杨珊来后,经常给两个孩子蒸鸡蛋羹补充营养。

有杨母和宋母给的,也有跟村里的大嫂买的。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好些长得才结实,不容易生病,不能亏了孩子的嘴。

宋河打猎战绩最好的一次是杀了一只落单的野猪,足足有三百多斤。

宋河一个人很轻松的扛去了镇上,卖了四两银子。

快到年底了,要去买年货,绣品也攒了不少,杨珊准备去一趟镇上。

这回宋河也要跟着,理由是不能让她一个女人家自己扛那么多东西。

杨珊翻了个白眼,心说:“没有你原主这几年不也过来了。”

不过也明白服徭役并不是宋河的过错,忍住了没说。

最后孩子还是让宋母帮忙带一天,杨珊和宋河去镇上。

这时候镇上已经很热闹了,快年底了有银子的来买年货,没银子的来赶个热闹。

人山人海的,就数年底这两回集市最热闹了。

十天后赶最后一回集,今年就关集了,要明年才开集。

现在已经人山人海了,那时候更是人挤人。杨珊下回就不来了,这回要把年货备齐。

先去绣铺卖了绣品,给两个孩子扯了两套棉衣,包括棉鞋的布,都是喜庆的红色。

给宋父宋母和杨父杨母都扯了一件棉衣的布。

宋河和杨珊自己也准备做一件棉衣,光是买布和买棉衣的钱就花了不少。

看到杨珊掏钱的利索劲,宋河都很惊讶。

以前的杨珊可做不到这么周全,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缺了啥,最多可能分一些给两个孩子。

现在变化了好多,人也更加通情达理了。

宋河想着突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毕竟当初和杨珊成婚虽然有些戏剧性在里面,但是人家姑娘也不欠他什么。

结果刚成婚就服徭役去了,让杨珊自己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接着又去买糖果、瓜子、点心这些零食,花生自家也有种,准备自己炒。

还买了些调料,准备过年做几个大菜,买了5斤盐。

宋河又侧目了一回,家里也还有不少盐,不过也没说什么。

米这回就不买了,毕竟宋河也在不好操作,更不想人力背回去。

而且现在刚秋收不久,家里有米的情况下,买很多米显得很奇怪。

没多久两人就回去了,一路上东西都是宋河背着,不过对他来说也很轻松就是了。

两个孩子早就眼巴巴的等着了,自从上次带他们到镇上一回这回也闹着要去。

不过被杨珊无情镇压了,知道回来会带好吃的回来,早就伸着脖子看了门口好几回。

“娘!”,文浩小炮弹一样冲过来,杨珊蹲下接住,文谦也扎进宋河怀里。

把给宋父宋母买的布料交给宋母,宋母直呼太费钱了。

“快过年了也要给爹娘做一件新衣服才是,只是媳妇手艺不好,要劳烦娘自己动手了”,杨珊说到。

“这有啥麻烦的,做自己的衣服哪算什么麻烦,有的人想要这麻烦还没有呢,就是费了你们的钱了。”

宋母说着边伸手抚摸布料。

“孝顺爹娘都是应该的”

宋河在一旁沉默着看婆媳俩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

直到回去了,才说了一句;“儿子告退”。

回去的路上还一直回想杨珊和宋母说话的样子,觉得杨珊变化了好多。

不过他还是喜欢现在这样的杨珊,以前也不是说不好,就是比较累。

回去以后给杨家送布料,给两个孩子点心,大家如何高兴暂且不提。

很快就要过年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杀年猪了。

杨珊和宋家今年都没养猪,杨家倒是养了一头大猪。

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杨大哥就来喊宋河去帮忙杀猪,宋河早就过去了。

杨珊准备等两个孩子醒了,收拾好再过去帮忙。

这边过年杀猪都是要叫上比较亲近的几个亲戚朋友来帮忙杀猪。

然后大家一起吃一顿杀猪宴,杀猪宴一般都是吃猪血、猪肠、猪心、猪肚这些下水。

不过舍得的人家也会拿一些好肉来做菜,像杨家每次都会拿出好肉来炒一些小炒。

杨珊过去的时候猪早就杀好了,正在分肉。

没有养猪的人家一般都是和有猪的人家买肉,杨珊也和娘家买了十五斤肉。

这在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已经算是非常多的了,有的人家过年才买三斤、五斤肉。

杨母说不要钱,还是杨珊搬出了杨大嫂和杨二嫂,杨母才收下钱。

还另外送了两斤,杨珊家这个年可以说是非常丰盛了。

杨珊到了杨家直接进了厨房,杨母和杨大嫂忙得热火朝天。

洗菜、切肉、看火,杨母直接分配杨珊去看火去了,带着两个孩子也干不了其他的。

所以杨珊就开始一边看火一边给两个孩子喂米汤喝。

今天煮的红薯饭,还没切红薯下锅,现在锅里只有大米。

大火煮开了,用勺子取上层就是米汤,下层就是米粥了,米汤撒上一点白糖,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

杨大哥家的永年和永林也是喝得头也不抬,喝完兄弟两个就风风火火的跑出去了。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都是闲不住的。

杨大嫂罗氏,名叫罗小妹,娘家在上河村,上头还有两个哥哥,这一回来的是罗二哥。

杨母娘家也在上河村,不过继母当家,又没个亲兄弟,刘父也是个靠不住的,这回娘家没有来人。

杨二哥一家要大年三十才回来,杨二叔一家都来了。

杨二叔、杨二婶、堂哥杨有山、堂嫂黄氏,还有膝下唯一的儿子永行。

堂姐杨慧则是嫁到下河村李家,今天没有来。

庄户人家,且都是实在亲戚,也就不分什么男女大防的。

大家都在堂屋吃饭,不过因为人比较多就开了两桌席。

男人们一桌,女人一桌,小孩子则想坐哪个桌就去哪个桌,文浩和文谦都是跟着杨珊吃饭。

饭菜摆上桌,照例是杨爷爷先说话。

杨爷爷有童生功名,当了多年的村长,又是杨家的族长,在村里德高望众。

大家都非常服他,在家里也是地位最高的。

杨爷爷先是感谢今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没有天灾人祸,大家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一年。

接着说了一下明年春耕的计划和美好祝福,大家才开饭。

吃完饭大家都散去了,杨珊也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年肉由宋河单手提着。

一路上遇到人都在打招呼,快过年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留了一点鲜肉给这两天吃,剩下的准备全部做成腊肉。

这边气候比较潮湿,温度也比较高,鲜肉放不住很快就会坏了。

第二天则是打年糕了,这边的年糕是用糯米做的,糯米泡发一个晚上放到蒸笼里,蒸成熟糯米。

接着放到舂年糕的石舂里,用大木锤把蒸熟的糯米舂烂。

最后把舂烂的糯米捏成馒头一样大小的一块一块。

这时候为了防止糯米粘手,可以炒一些黄豆做成黄豆粉来“拿”年糕。

当然也可以用油来“拿”年糕,这和做馒头包子是一个原理。

但是古代油比较金贵,一般人家不舍得用油来“拿”年糕的,大家一般都是选择黄豆粉。

打年糕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男人来打。

特别是宋河这种大力士,打完了自家的年糕又给别人打,毕竟乡里乡亲的你也不好拒绝。

所以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宋河是在打年糕中度过的,就是宋河,一天下来也累的不轻。

大年三十打扫屋子,做大扫除,到了傍晚又做年夜饭,忙得团团转。

吃完年夜饭,又没有春晚看,两个孩子早早睡去了,

只有杨珊和宋河守夜,过了子时杨珊也睡去了,睡过去的杨珊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可能是到过年了,平时不想家的人也会想家,杨珊梦见了现代的父母。

杨珊死后公司联系不到人,给杨父打了电话,当初入职时杨珊紧急联系人写了杨父的电话。

杨父杨母也联系不到杨珊,来到杨珊的新房子,最后请人撬锁才见到早没了呼吸的杨珊,杨母当时就晕过去了。

虽然杨珊小时候杨父杨母一直在外打工,但那也是生活所迫,并不是不重视孩子。

虽说还有一个小儿子在身边,也并不是重男轻女。

那是后来条件好一些才能带的,如果是早些年,儿子一样放在老家。

当条件好一些时杨珊已经读初中了,最后还是要回原籍参加高考的,对爷爷奶奶也比较依赖,也就没有再折腾了。

对于第一个孩子感情总是有些不一样的。

杨珊三十七了还不想成家,杨母已经放弃劝说了。

只盼着她一个人也能过得好好的,老了大不了让她弟弟一家多看顾一些。

杨母考虑了那么多,唯独没有想到杨珊突然之间没了。

接受不了打击昏了过去,杨父也是老泪纵横。

看着年迈的父母,杨珊一时说不出话来。

只是不停的流眼泪,嘴里喃喃的喊着“妈…,爸…”。

宋河看着陷入痛苦中,一直流着眼泪,却醒不过来的杨珊,愣住了。

凑过去听杨珊说了什么,只听到“妈…,爸…,…”这样的字眼

“妈”这个词宋河在外面还是听说过的,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大户人家的下人,就是叫妈妈,

但是“爸”又是什么,杨珊是听谁说的,为什么会那么悲伤?

这时又听到杨珊一直说:“对不起,女儿不孝…”

对不起谁?为什么不孝,当时嫁给他的事不是翻篇了吗?

现在杨珊和娘家的关系很好啊?

“阿弟,对不起……”,阿弟?杨珊哪来的弟弟?

看着又陷入痛苦中的杨珊,宋河不禁沉思起来。

联想回来的这些日子杨珊的种种改变,宋河不禁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河就起来了,吃完早饭看到娘几个还没起来,把粥温在锅里就出门去了。

去了杨铁牛家,虽然宋河小时候在村里是孩子王,有很多兄弟。

但要说关系最好的还是杨铁牛,对宋河说是死心塌地也不为过。

杨铁牛有个赌鬼父亲,小时候母子两个经常挨打,家里的东西都拿去抵债了。

田地都卖了,家里一穷二白,经常挨饿。

跟着宋河去山上找吃的,宋河饭量大经常偷摸进山加餐,后面就跟着铁牛这个拖油瓶。

长大后就跟着宋河去镇上打零工,是把宋河当亲哥看的。

后来铁牛爹酒后失足,摔下坡死了,母子两个才算解脱。

服徭役的时候,因为铁牛家就他一个男丁,户头早就和叔叔家分开了,叔叔也怕被铁牛爹连累,早早分了户头。

而且铁牛娘没有改嫁,算是节妇,特殊照顾这才免了徭役。

宋河去服徭役的时候,铁牛也想来帮杨珊干活。

但是宋河不在家,瓜田李下的,又是年轻人,怕惹了闲话才没来。


铁牛家离杨珊娘家比较近,是本家,住在村东头。

宋河到时铁牛正在劈材,大冬天光着膀子,一身腱子肉,一看就是常年干活。

“哥咋过来了?快坐”,说着拿起碗给宋河倒了杯水

“婶子呢?”,宋河找了个凳子坐下

“打猪草去了”,铁牛家养了一头生崽的母猪。

猪仔卖出去也是个进项,平时可宝贝这些猪。

今年冬天过年没下雪,不代表年后也不下。

可能是曾经融不进去妇女们的圈子,现在日子好过了,铁牛妈也不喜欢和这些姨婆唠嗑。

趁着天晴,大年初一也背着背篓出门去了。

“这几年我家有啥不一样的事情不?”

宋河抿了一口水,问道。

“没啥事啊哥,怎么突然问这个?”

“那你嫂子有啥不一样的事不?”,宋河皱着眉再次问道

“嫂子也没啥事啊,哥你可别听人乱说,嫂子一心带着孩子等你回来呢,别坏了夫妻情分”

“你想哪去了,我还能不相信你嫂子吗?”

宋河忍不住呵斥他

“嘿嘿,那就好那就好”,铁牛陪笑

“我是说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或者有人生病什么的”

“这个倒是有,今年三、四月份时候嫂子去河边洗衣服栽河里了,回来就烧起来了,病了一段时间”,铁牛挠挠头说到。

“今年三、四月份?病好后你嫂子又干了啥事情不?”

“哦哦,说来也奇怪,嫂子病好后突然就和娘家来往频繁。”

“哥你也知道自从你走后,嫂子以前都不爱回娘家的”

“还有吗?”

“额,还有喜欢进山,嫂子病好后喜欢往山上和镇上跑,你说要我留意家人,有事帮忙,我都注意着呢”

“当时你嫂子病得重不?”

“据说病了好几天,又休养了一段时间”

“好,我明白了,你先忙,过段时间来家吃饭”

“好勒”

从铁牛家出来宋河直奔正屋,待了好一会才回来。

到家后杨珊已经起来了,正在给两个孩子洗脸。

两个孩子还迷迷瞪瞪的,宋河盛粥给两个孩子吃着,拉着杨珊进了卧室。

“你不是杨珊,你是谁?有什么目的?”

宋河居高临下的盯着杨珊的眼睛

“我不是杨珊还能是谁,你糊涂了吧”,杨珊不上当。

“杨珊不喜欢上山,你却天天往山上跑,杨珊能不干活就不会干活,而你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

“不要说这几年改变了习惯,我了解到你是掉河里病好后才改变的,还有你莫名其妙识得草药,别和我说什么游医教的,我不信,也不会有这样的游医”

“我病了一场想通了还不行吗?你发什么神经”

“想通了?我劝你还是老实交代,如果我去和岳父岳母说,是什么后果你也不想知道吧?”

“他们肯定也察觉到你的改变了,只是没往这上头想,谁能接受别人占了自己孩子的身体呢,你说是吧?”

“杨珊爷爷还是村长,你觉得他会信吗?如果不信会有什么后果?”

杨珊沉默了,是的,很多事是经不起考究的。

古代人迷信,要是让他们以为她是夺舍的孤魂野鬼或者妖怪,可能会被烧死、淹死都说不准的

“想好了吗?”,宋河等得不耐烦了

杨珊抬头看了他一眼:“我不是原来的杨珊,原来的杨珊已经死了”

“那你为什么会在她的身体里,是你害了她?”

对于杨珊的死亡宋河已经有心里准备,毕竟身体都是另一个人的了,除了死亡,几乎没有其他可能。

“没有,怎么可能”

“那她是掉进河里就死了?”宋河迫使杨珊抬头,盯住她的眼睛

“是也不是,也可以说是高热不退死的”

““是”是什么,“不是”又是什么?”

“我不是第一个占据这个身体的人,第一个杨珊是掉进河里淹死的,但是12年后的杨珊又回来了,就是12年后的杨珊占据了杨珊的身体,她重生了”

“重生?”

“是的,重生后的杨珊又因为高热不退死了,我才来了,绝不是我杀死她,或者主动占据杨珊的身体”

“你怎么证明?我凭什么相信你呢?可能你就是杀死我妻子的凶手呢?”

“我的记忆,我拥有杨珊重生前和重生后的记忆,我知道后面几年发生的事情。”

考虑到后面囤积物资,做防寒准备,都需要宋河的帮助,杨珊决定告知实情。

要是宋河卖了她那也没办法了,毕竟后面几年她要做的事情不可能一直偷偷摸摸进行。

要是不做任何准备就迎接末世的到来,那她可以直接考虑重开了

庆幸的是从原主的记忆来看,宋河还算靠得住。

“那你说后面会发生什么?”

“杨勇没有死,今年四月份就会回来”

杨勇就是和宋河一起去服徭役没有回来的那个人,大家都说他死在外面了,其实他是躲起来了。

当时确实是出了事故,水淹过来好多人死了,但是杨勇会水偷偷躲起来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

“这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验证,时间太长了,我现在不相信你”,宋河并没有松口。

“正月初六,大嫂娘家三弟妹会生下一对男胎”

现在已经初一了。初六也就几天的工夫。

大嫂是家中长女,下头还有两个弟弟,三弟妹进门两年,肚子还没有动静,把一家人急坏了。

好容易去年怀上了,但是谁也说不准哪天生,是男是女。

如果真如杨珊所说,那倒也有几分可信。

初六很快到来,这天傍晚大嫂兴冲冲的从娘家回来,她三弟妹果然生下了一对男胎。

宋河再次找杨珊了解情况,和上次的咄咄逼人不一样,宋河这次脸色凝重了许多,对杨珊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把你知道的情况都说一下”,宋河开门见山

“我在我原来的世界已经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并且附身到杨珊的身体,我也是从重生后的杨珊的记忆知道……”。

杨珊把后面几年会发生的事都和宋河说了。

到最后宋河的脸色已经不能用凝重来形容了,毕竟这件事的冲击太大。

“你的意思是寒冷的气候会延续七年?”

“不,不是延续七年,而是末世后杨珊只活了七年,第七年因为饥荒活生生饿死了”

宋河沉默了一瞬,继续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办?”

“当然事囤积物资,做好防寒准备,争取活得久一点了,不是吗?”

“所以你才频繁进山,拼命刺绣赚钱?”

“可也没看到你拿回来什么啊?而且放到那时候不得都坏了?”,宋河皱着眉头说道。

“因为我有办法可以存起来。”

杨珊说着,从空间拿出一袋米和两把野菜,野菜是新鲜的刚摘下来的样子,还沾着泥土。

看着杨珊变戏法似的把东西拿出来,宋河惊呆了。

忍不住结巴道:“你们…你们那的人,都…都这样厉害吗?”

“当然不是,我目前只发现我有这个能力”

“哦…”

杨珊又和宋河介绍了一下空间的功能、用处以及大小,听完后宋河都忍不住感叹这空间是个宝贝。

从这天以后杨珊和宋河达成了共识,除了雨天,两个人每天都有一个人进山,留下的那个人也并不轻松。

除了看两个孩子,杨珊在家会刺绣,宋河在家则会打各种家具。

新打了一张超宽大的床,把整个卧室都快占满了,睡下两个大人,两个孩子绰绰有余。

在不知道妻子已经换人的时候宋河都对自己睡外面毫无压力。

现在知道杨珊不是原来的杨珊了,更是恨不得分床睡。

无奈卧室太小,加上柜子什么的,放不下两张床,只得作罢。

这天把孩子给宋母带一天,杨珊和宋河一起上山去砍柴。

毕竟杨珊有空间可以作弊,偷偷运回来放到柴棚里,把柴棚的门一关,谁知道里面有多少柴呢,小偷都不会光顾。

就算别人看到了,也可以说是最近砍回来的嘛,只要别是一两天内突然多出来这么多就行了。

至于用空间囤积柴火,杨珊是不考虑的。

毕竟空间只有这么大,主要用来囤积吃的和保暖的衣物、被子什么的。

倒是可以放一些炭火进去,炭方便取暖而且没有柴火那么占空间。

“快到三月份了,我们偷偷给杨珊立个衣冠冢吧,带两个孩子去拜一拜,以后每年来烧烧纸钱。”

上山的路上杨珊对宋河说到。

“我也有这个打算,只是地方还没看好”,提起原主宋河的语气低沉了下去。

虽然谈不上爱情,但亲情总是有的,更别说杨珊还生了两个孩子。

“当时她说要嫁给我,我是很惊讶的,毕竟她比我小很多,而且也没有怎么相处过,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嫁给我”

宋河陷入回忆中。

“但是我考虑过后还是答应了,毕竟都是一个村的算得上是知根知底。”

“杨珊除了有些娇气、懒散,没啥不好的,重要的是杨家人很好相处,毕竟我总要娶妻的,娶谁不是娶呢”

“去服徭役是我没有想到的,如果知道杨珊会出这样的意外,可能我会借钱报免选吧”

宋河自言自语,这些话也只有他们两个能说说了。

面对这样的宋河,杨珊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竟是自己占了原主的身体,没有原主自己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身体而魂飞魄散了也说不定。

现在说什么都不合适。

认真说起来他们都是有愧于原主的,一个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一个占了她的便宜。

从原主的记忆中杨珊倒是知道原主为什么突然死活要嫁给宋河。

也不是什么一见钟情,毕竟都在一个村子里,就算不熟悉也不是没见过宋河。

宋河外形虽然不错,但是杨家人的基因都不差,杨家两个哥哥长得都很好。

不然杨二哥也就不会被掌柜的女儿看上,招为女婿了。

原主也算是看着帅哥长大的,会看上宋河主要是是时机的问题。

原主原来喜欢村里赵家的小子,赵友德,赵家和宋家一样是外来户,在这个大部分都姓杨的村子里,人算是非常少的。

在镇上开了一家包子铺,说是包子铺,面条、混沌也搭着卖,算上是一家面食铺。

赵家是北方逃荒来到的小河村,面食做得好吃,生意很不错。

有钱后送赵友德去镇上私塾认几个字,回来在自家铺子里记个账都好,至于科举,普通人家想都不敢想。

念了两年书后,赵友德也扮起了读书人,穿上读书人才穿的直裰,人模人样的。

见原主长得漂亮,又是村长的女儿,便来招惹。

送了原主两张帕子,还有几首不知道从哪抄来的情诗,便把原主这个没见识的唬住了。

刚约着去河边走走,就被赵母看见了,这可不得了。

赵母认为自家事常住镇上的,也是半个城里人了。

儿子又念了书,开阔了眼界,那是要娶城里的姑娘的,哪能娶个泥腿子的女儿。

看到两人走在一起,瞬间炸了,认为原主勾引她儿子。

上去就把原主臭骂了一顿,什么狐媚子、狐狸精都出来了。

而赵友德就在一旁看着,屁都不敢放一个,原主都气哭了,也恨死了赵友德和赵家。

原主怕丢人,谁都没说,从此以后一心想找一门镇上的亲事,给大家尤其是赵家看看,证明自己并不差。

镇上的亲事哪那么好找,人家都是要找门当户对的,看不起乡下的泥腿子。

杨母给说的一些后生也不是本村的就是隔壁村的。

原主不甘心,去打听了附近都有谁嫁去了镇上,发现少的可怜,一只手指头都数的过来,

而且多是二婚、离异或者男方有什么缺陷,这下彻底熄了火。

闷闷不乐的拿着锄头和篮子去村口挖野菜,然后看到从镇上回来的宋河。

宋河长得俊,符合当时主流审美,身高腿长,外形很能唬人,比赵友德出色多了。

又经常再外面跑,见的世面多,有着村里人没有的气质。

原主想着这也算是半个镇上人了吧,赵家不也还在村里种地,只是去镇上开铺子,和宋河差不多,也只是往镇上跑而已。

就他了,回来后就和杨母说看上宋河了,说什么都要嫁给宋河,这才有了这一门亲事。

这也是宋河去服徭役后,杨珊觉得没脸见家人,让赵母看了笑话,一直不出门的原因。


过了山脚继续往上,这是位于村子西边很远地方的一处山头,村民们一般都不会走这么远。

不仅是因为距离远而且这边的山更陡峭,石头也多,来了也收获比较少。

沿着一条山泉的源头,继续上山,路也越来越难走,到处是荆棘和碎石。

终于到了一处平坦一些的地方,杨珊找了一块石头坐下,准备喝点水再走。

“这还要多久啊?你没记错吧?”

“不会记错的,翻过这座山,那边有一个矮崖,崖底就是了”,宋河信誓旦旦。

这个地方他也是意外发现的,当年追逐一头野猪跑到这边来,意外发现那片山崖底下是一片森林。

其中一小片林子里的树,材质硬,又比较耐烧,特别适合当柴火。

但是这种木头比较重,路又远,又不好走,宋河放弃了砍回家的念头。

不过现在有了杨珊的空间,这一切不再是问题。

短暂的休息后,两人继续上路。

终于当太阳升到头顶时,看到了那片山崖,距离清晨出发,已经过去一个上午了。

希望就在眼前,两人加快速度,终于爬上崖顶,看到那片森林,果然和这边完全不一样。

森林在一处山坳,地势平缓,面积广阔,郁郁葱葱,看起来没有太多人类踏足的痕迹。

小心翼翼来到崖底,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里的树木非常高大,应该是很有年份了。

气候也比较湿润,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有。

“往这边来,那片树林在这边”

宋河在前面带路,两人往林子的边缘走去。

不远处果然看到一片年份比较小的树林,长得又高又直又密集。

杨珊一刀砍下去只划下一道浅浅的口子,非常坚硬。

看到这里杨珊忍不住骂宋河暴殄天物,这样的好的木材是给你平时做饭用的吗?真是混账!

“这么好的木头留着做房子和家具啊?拿去卖掉也行,拿去当柴烧,你可真行”

杨珊骂骂咧咧,只挑了几棵年份比较久的树砍了,放到空间里。

“行了,先放着吧,让它再长两年,以后有用再来砍”

“要不囤些别的木头?”宋河不放弃

“哪天去砍些普通木头平时烧吧,不用囤积了,我们去找找看哪里有煤炭,可以去买一些,那个更耐烧”

“煤炭?”宋河疑惑道

“就是石炭”

“那也行”

既然来都来了,杨珊也不准备马上回去,两人在林子里逛起来。

这里的泥土水分高,野菜的长势喜人,杨珊忍不住摘下来,用树藤一捆一捆扎好,整齐的放到空间里。

深山老林里,倒下的枯木多,这里蘑菇的很多,宋河都摘不过来。

“这是个什么菌子,看着也不像是能吃啊?”

宋河盯着几片超大的菌子,嘀嘀咕咕。

杨珊回头一看惊呆了,忍不住吼道:“站在原地别动!”

急忙跑过来把这几株灵芝小心翼翼的摘下来,一共有7株,不过这里有菌丝,明年可能还会长。

灵芝刚刚成熟,这时候的采摘的灵芝药效最好。

虽然不知道这里的灵芝为什么会在春天成熟,但是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多了去了,没必要事事深究。

然后给宋河科普灵芝是什么,有多值钱。

听得宋河一阵后怕,他怕这玩意有毒,毕竟毒蘑菇也不少,都不敢用手去碰,差点一脚给踹了。

其实这也怪不了宋河,又不是大夫,古代信息也不发达,穷苦人家哪知道灵芝是什么东西哦,听都没听过。

摘了灵芝后,杨珊又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重楼,这一趟可谓是收获颇丰。

两人回去的时候,只放一些野菜和蘑菇在背篓里掩人耳目,其他都收进空间里。

上山难,下山也难,等回到家,天都暗下来了。

让宋河去把两个孩子接回来,杨珊开始准备晚饭。

今天又是走路,又是爬山的,太累了,正好今天早上饭煮得多,还有剩下的,杨珊准备弄个酸汤饭糊弄一顿。

烧火,把砂锅洗好,架到火上,倒清水、剩饭进去。

煮开后,加入酸汤、蘑菇,快出锅时放入青菜,一小勺猪油,一点酱油,一点盐,一顿饭就做成了。

再埋几个红薯到火里,给某个饭桶加餐,防止不够吃。

吃完饭后,两个孩子玩木头玩具车,杨珊画出现代玩具车的模样,让宋河给做了两个平板大小的玩具车。

车都有四个轮子,车轮摩擦地面,然后一放手,在贯性的作用下能滑出去老远。

两个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还比赛谁的车跑得远。

被杨珊拎来洗漱的时候还准备跑,可惜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两个孩子也被杨珊逮到了。

“你们准备往哪里跑呀?”杨珊逗他们

“嘻嘻…”文浩笑而不语

“床…床下”,文谦是个老实孩子,边说还边手舞足蹈的比划。

“哦…,下回就去床底下逮你们”,杨珊一脸得逞样

“文谦笨蛋”,文浩一脸嫌弃

“才没有”

说没有,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杨珊哭笑不得,哄到:“我们谦谦才不笨,哥哥坏”

“坏,哥坏”说完眼泪就下来了

杨珊只好把文谦抱到怀里哄,文浩虽然一脸嫌弃,却小心翼翼的给弟弟擦眼泪。

宋河旁观全程,一脸无语,哭就哭呗,他小时候还经常挨打呢,男孩子怎么能这么娇气。

等把两个孩子哄去睡觉,杨珊准备和宋河商量灵芝的去向问题。

杨珊的意思是留三株在家里救急,反正有空间在,也不怕过了药效。

其余四株卖出去,换来的钱拿去囤物资,能囤多少囤多少。

宋河没有意见,但是卖给谁成了一个问题。

这些灵芝都是上好的紫灵芝,一株有一个盘子这么大,古代灵芝贵,能卖上不少钱。

镇上只有一家药铺,根本吃不下这么多灵芝,而且在镇上也卖不出什么价钱。

最后决定两人一起跑县里一趟。

灵芝在杨珊空间里,她肯定是要跑这一趟的,不然拿出来,没有保鲜条件,怕灵芝成熟太过了,影响药效。

但毕竟出门谈生意,宋河这个保镖也少不了,而且宋河经常在外面跑,熟悉路程。

说走就走,趁现在还没到农忙时候,能走得了。

首先是两个孩子怎么安顿,舟车劳顿的,总不能带着两个孩子上路,孩子的身体也吃不消。

而且路上也并不安全,带着两个孩子,跑路都不好跑。

商量过后,决定放在杨家,让杨母帮忙照看,毕竟宋母身体不好,晚上可能带不了两个孩子。

而杨家还没分家,杨大嫂也可以帮忙带,别说还有永年和永林两个孩子陪他们玩。

还有一个原因是杨珊不放心宋家,宋母虽然平时不错,但前提是不能牵扯到她的龙凤胎宝贝蛋。

但两个孩子住在正屋就少不了和龙凤胎打交道,宋小凤可不是好相与的,谁惹了她,她就掐谁。

可没有什么尊老爱幼的美德,她自己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宋母也是一味的溺爱,助长了她的气焰。

不过这就不用和宋河说了,毕竟是是他的生母和亲妹妹,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好。

前一天晚上,杨珊是带着两个孩子在杨家睡的。

清晨,趁着两个孩子还没睡醒,杨珊准备偷偷走,不然就走不了了。

从杨家出来被宋母塞了一袋子的炒米,大概有三斤左右,是昨天晚上杨母炒的,当作路上的干粮。

儿行千里母担忧,原主还从没出过这么远的门,要不是有宋河陪着,宋河又很能打,杨母都不让去。

这山高水远的,出点事情怎么办哟,宋母忧虑的看着杨珊走远了。

杨珊回到家,宋河已经起来有一会了,他昨天晚上没去杨家。

毕竟杨家虽然地方大,但是人口也不少,杨二哥两口子的房间是不能动的,杨珊回去也是住的自己原来的房间。

但是杨珊原来的房间也不大,一张床,杨珊和两个孩子睡都有点拥挤,根本睡不下宋河,宋河也不想去凑这个热闹。

吃过早饭,两人就准备出发了。

除了杨母的炒米,还带了10个煮鸡蛋,这些都是放在外面给人看的。

除此之外,杨珊空间里还放着熟食,药材都是放在空间里的。

村里人问起,就说是去杨二哥那里帮忙几天。

两人从家里出发时大概辰时初,现代时间早上7点过一点,步行到镇上时,已经是午时过后了,走了四个多小时的路。

两人去面馆吃了碗面后,准备去车行找车去县城。

镇里也没有什么镖局,毕竟古代老百姓出远门的时候真的不多,更没钱请镖局。

小镇子,货物往来也不频繁,镖局得喝西北风。

不过,好在镇上有个小码头,有来找活干的人,有来做小吃食、布匹生意的人,也有走亲戚的人。

所以诞生了一个车队,说是车队也不尽然,这些人都是兼职的,本职工作还是种地。

只是在农闲时候,家里有牛的人家用牛车,或者驴车在附近拉人

这和杨珊他们坐杨六叔家的牛车,去赶集差不多。

也算不上什么正经车行,就是名头叫着好听。

去县城比较远,很少有人跑这条路线,毕竟古代出远门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不知道什么时候路边冒出个土匪出来,你就得脱层皮,搞不好命都丢了。

杨珊他们到处打听,终于有个大叔愿意去县城,不过价格比较贵,要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就二两银子。

就这样,杨珊他们终于不用走路了,这走路到县城,天黑都走不到,得露宿野外了。

“叔,您经常走这条路不?”,杨珊问道

“一个月走个两回左右,也不多”

大叔一边用一根细竹子驱赶牛,一边回答。

“到县城要多久哇?”

“三个多时辰,天黑能到”

“哦哦,能到就行”

“叔,你们赶车一个月能赚多少?”

“不多,就赚个糊口钱,没办法,种地没钱啊”

“听说这条路线比较危险,为啥呀?”

“去县城的路了嘛,大家都觉得是有钱人走的,喜欢有打劫的”

“那叔你就不怕?”

“怕啊,怎么不怕,我有两个儿子了嘛,都要娶媳妇了,没得办法哟”

“是这样啊!那都不容易哟”

“是了嘛”

大叔说完,又扬起竹子,开始驱赶牛。

宋河默默观察着周围,天热,时不时擦擦汗。

“你看出个啥来没?”,杨珊没话找话

“口不渴啊?话这么多”,宋河回击,

“算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杨珊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大叔在一旁听了笑,心里默默的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哟!

运气还不错,这一路都很顺利,没有什么意外。

不过,等到了县城,也已经戊时以后了,天已经黑下来了。

两人付了剩余的车资后,便和大叔分开了,大叔他们应该有合作的旅馆。

这样想来,二两银子的车资也不算贵,毕竟一来一回要花两天时间,还有住宿花销,还是高风险。

只能说赚点钱真不容易,杨珊不得不感叹两人的运气好,找到了灵芝。

不然以这个挣钱的速度和难度,怕是囤积不了多少物资。

宋河以前也是到过县城的,熟门熟路的带着杨珊去了一家以前去的客栈。

明天起来再去打听收药的行情。

一夜无话,第二天两人早早就起来了。

到大堂下面,一人要了一碗粥和两个饼子吃起来,昨天的10个鸡蛋早就吃完了,还分了一个鸡蛋和一把炒米给赶车的大叔。

花了5文钱给店小二,两人也打听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

这县城一共有两家比较大的药铺,第一个就是白家的药堂。

白家世代行医,口碑非常不错,收药材的价格给的也比较公道。

但必须是好药材,很多人卖药材,都喜欢去白家药铺

第二个呢,就是唐家的药铺,唐家主要是做药材生意,虽然也有大夫,但是大夫的水平是比不上白家的。

唐家是好药材、次品的药材都收,但是次品的药材价格压得很低。

其他都是零星的小药铺,不成气候。

小二还偷偷告诉他们,如果有好药材,想卖出高价,可以去码头碰碰运气。

要是遇到愿意买的商人,价格都是很高的

毕竟商人们走南闯北的,难免受伤,对于好药材都是不吝啬的,毕竟谁不惜命呢,有钱人更是如此。


两人决定先去白家药铺看看行情,然后去唐家药铺看看,做一个对比,最后去码头转转,反正时间宽裕。

来到白家药铺时,远远就看到排了两队老长的队伍。

走近后,了解到这两排队伍,一排是治病的,一排是卖药材的。

因为准备再观察观察,两人没有加入排队大军,而是挤到前面去看别人怎么卖。

“75文一斤”

只见一位伙计翻看完一位老伯背篓里的党参,报出价格。

都是上好的党参,处理得也很好。

“8斤5两,一共637文半钱”

“好,好!”,老伯喜笑颜开的接过钱走了。

价格确实给得比较公道,这样的党参在药铺里也就卖120文一斤左右。

但是总得让商家赚一点不是,不然人家也不会收哇,收购价格给75文,确实是不错了。

接下来还有三七、重楼、五味子这些药材,还有更常见的车前草、蒲公英、金银花这些便宜草药。

两人看了会又去看病那个队伍,看到大夫都是尽量开一些药效好,又便宜的药材。

对白家的行事作风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确实是名不虚传。

日头渐渐升高后,两人准备去唐家药铺看看。

唐家的药铺就比较冷清了,大夫是坐在大堂靠里面的位置,没有坐在门口,有零星几个看病的人。

卖药材的倒是不少,但是大家都比较少交谈,一个个都在原地休息,也可能是现在比较热了,大家没有交谈的意愿。

有一个卖牡丹皮的,一看就是贮藏不当,暴晒太过,丹皮颜色深,味道淡。

不过伙计也收了,3文钱一斤,确实便宜。

也有来卖党参的,药材品质和刚才在白家看到的不相上下,也是75文一斤,看来都是了解过行情的。

不过对于来看病的人,唐家的大夫不说水平,就是态度也比不上白家。

连抓药的药童也懒懒散散的。

也是后来杨珊才了解到,白家主要是在本地发展,以行医为主,看重名声。

而唐家的大本营在西州首府,也就是西州城,是西州城里有名的药材商,主要是做药材批发生意。

把西州的药材卖出去,再收些稀罕药材过来,唐家有几个商队,天南海北的走,哪里都有买药的需求。

次品的药材主要是卖给药材比较稀缺地区的贫苦人家,所以还是穷人命贱啊。

找一个大夫来坐堂也是做做样子,毕竟不靠这个赚钱,但是一个药铺没有大夫,又说不过去。

给大夫开的报酬也是比较低的,怪不得人家是这个态度。

两人围观了一会就去找午饭吃了,准备下午去码头看看。

午饭吃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酸汤鱼火锅,用炭火煮的火锅。

酸汤一般是以番茄为原料,做成番茄酱,做菜的时候放到锅里。

忘记说了,这个朝代很早就有辣椒和番茄了,也是外来物种。

这里虽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但是像瓜果和蔬菜的种类已经和现代比较接近了,种类非常丰富。

还有一种是稻米做的酸汤,不过这种比较小众,米酸汤熬粥,搭配野菜乱炖,才是绝配。

这边喜欢吃酸吃辣,宋河和杨珊两个也算是本地人,当然不例外。

最后两人吃了两条大草鱼,一锅配菜,加上2斤米饭。

当然,大部分都进了宋河的肚子。

边走路边消食,两人准备先走走,然后租一辆牛车去码头。

县城这里终于有比较正规的车行了,可以自己租车,也可以要司机赶车,不过得加钱。

不像镇上,只能找人赶车,没有车租给你,除非高价买。

因为宋河自己就会赶牛车,两人就没有要司机了,付了5两银子的押金,签字画押,就把牛车赶走了。

县城的码头和镇上果然不一样,这里的河流更大,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地方宽大,船只很多,连巡逻的衙差都更多。

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天南海北,什么都有。

要不是看到人牙子,杨珊都有一种置身现代的感觉。

果然是封建王朝,这里人口买卖是合法的。

遇到天灾人祸时,甚至卖身为奴都算得上一条生路,毕竟还能活下去,有口饭吃,不是吗?

这里的生存环境要比现代艰难冷酷得多,就连宋河这样的农家汉子,看到人口买卖都习以为常。

两人在码头到处转,有卖吃食的,毕竟这里有扛包卸货、拉船、打鱼,干苦力活的人。

也有稍微轻松一些,拉车、卖货做小生意的人,这些人都是吃饭的主力军,毕竟没有条件和时间自己做饭。

杨珊拉着宋河到一个卖布匹的摊子前,这里的布匹比店里要便宜许多,而且质量并不差。

很多都是结实的棉布、麻布,不像绸缎那样不实用。

杨珊准备买几匹布回去,给家里人做衣裳,被子、还要买一些囤积起来,以后可能有钱都买不到了。

“老板,这匹布多少钱?”

杨珊拿起一匹藏青色的厚棉布问摊主

“诚惠400文”

“这么贵,老板你这价格没有诚意啊!”

“我这都是好料子勒,你看这布,这厚度都和别家不一样嘛,手感也很细腻,对不对?我们这是特殊的织法”

“350文卖不卖?”宋河干脆利落

“350文哪里卖的了哦,加一点嘛?我这都是卖的本钱”

“卖的本钱,那你还做什么生意?这个布,我可是知道,西州城里才卖350文,你这小摊子又有没有多少租金。350文还是把路费算上了”

宋河还是毫不客气,杨珊在心里默默同情了老板一秒钟,然后该砍价时还是砍价。

“这……”,老板面露为难。

“老板,我们买的多,买十匹呢,你就便宜点,也还是赚的嘛”,杨珊唱红脸,给老板台阶下。

“行咯,这回就便宜卖给你们啦,可不能和别人说”

“这当然”

杨珊说完就开始选起布料来,都是选取的这种厚实的,质量又好的布料,红的、绿的、青的、黑的,各种颜色都买。

付钱时,杨珊还是心疼了一把,十匹布花了3500文,三贯多呢,花钱容易挣钱难呐

十匹布捆好,用粗布包起来让宋河背着,等到回去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再放进空间。

这时候码头上突然热闹起来,远处开来了一艘大船,大家都往那边跑。

原来这是江南皇商,李家的船队,李家世代经商,生意不少,粮食、布匹、海货、家具、古董很多买卖都沾一手。

还做着皇宫胭脂和衣服采买的活计,这里头的油水可就多了去了。

要说李家为什么这么牛,除了有一个官至户部郎中的本家弟子,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女儿进了宫里,成了淑妃娘娘。

李家有多年经商的底子,家主又是个会钻营的,李家现在是蒸蒸日上。

当然盐和铁还是沾不了的,铁是官营,不允许民间私自开矿买卖。

盐的话,李家又还没有足够的能量,皇帝也不会放任李家做大到影响国民生计。

而杨珊听到李家的情况时,脑子里只冒出两个字:肥羊!

李家足够有钱,能把她的灵芝都买了,而且这钱对他们来说就是九牛一毛,不会压价太狠,这样的人家也要体面。

其次,李家还不能只手遮天,毕竟不是地头蛇,杀人越货,尾巴不一定能收拾干净,而且这点钱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必要。

最后,他们是有购买需求的,不说自己用,就是打点关系,送进宫里都是不错的。

简直完美!

反正李家的船一时半会也不会走,他们还要在这里停留两天,补充货源。

杨珊准备回去再和宋河合计合计,看怎么去接触李家的人,把灵芝卖个好价钱。

回到客栈两人直接上楼,到房间里倒了杯茶。

“我们不能就这样去,得乔装一下,保不齐被别人注意到了,到时候抢钱都是小问题,毕竟放在空间里,也抢不到。”

杨珊喝了口茶,继续说:

“但是就怕杀人泄愤,或者被注意到了行踪,有人跟进村子里去,给村里带来危险”

“是得乔装一下”,宋河赞成。

最后,两人决定去买两套最常见的,轻薄、便宜的男装,等卖完灵芝回来就换下来,放到空间,找机会烧掉。

用胭脂和假胡子给两人装扮上,再抹些草木灰,易容的话就只能到这里了,又没有什么人皮面具之类的。

就算有,用人皮杨珊也觉得恶心,而且这个方法也太残忍。

商量到时候说话特意改变音色,最后等李家的人走后,他们再回去。

第二天,由宋河去和船上的管事接触,宋河高高大大的看着就不好惹,武力值又高。

最后不只带来了管事,原来李家的小儿子也在这艘船里。

这次他们运送的货物很重要,也是为了锻炼小儿子,李家主这次让小儿子亲自跟船。

李家小儿子,李烨,正在为祖母六十大寿的礼物发愁呢,这不,瞌睡来了送枕头。

听说有上好的紫灵芝,要亲自来看,还带上了船上唯一的老大夫。

杨珊在一艘租来的小船里等他们,提前把灵芝从空间里拿出来。

经过老大夫的鉴定,这确实是品质上好的野生紫灵芝,而且还是药效最好的时候摘下来的,保存的也很好。

李公子果然大为高兴,一挥手,四株灵芝给了杨珊他们两万两银子。

两万两银子啊,这什么概念,县城里一个带院子的铺子都不会超过五百两,简直是发了。

还说以后有好东西也可以来找他,不过杨珊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李家在江南,路途遥远,这种大家公子又不常出远门,去哪里找他哦。

这应该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不过杨珊没有想到世事无常,他们还有再见的一天。

有了这一笔巨款,接下来的两天,杨珊和宋河就是买买买。

粮食、盐、棉花,这些量大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都是分批次,每次乔装打扮,从码头上不同的行商那里买的。

怕一次性买多了,引起注意,银子的来源也不好解释。

最后他们在县城里又停留了五天,买了一万多斤粮食,都是稻米;

五百多斤盐,再多的一时半会买不到了,只能下次找机会。

棉花也买了几百斤,还是特意用袋子装好,压结实放到空间,不然太占地方了。

布匹又买了不少,皮毛也买了一些,等宋河去打猎再硝制皮毛太慢了。

现在有了钱,杨珊的思维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是能省则省的想法了,更加珍视时间了。

还到处逛了逛,买了不少种子,各种蔬菜种子和粮食种子,买了几十斤。

还给家里每个人买了礼物,可谓是满载而归。

银子也花去了一大半,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怕有了银子也买不到东西。

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买到煤炭,这个必须要囤积一些,倒是打听了一些零星的消息,别的地方有的卖。

但是东山县这边靠近南边,平常冬天气候并不寒冷,加上森林资源丰富,大家都是烧的柴火。

煤炭在这边并没有什么市场,很少会有商人千里迢迢运过来。

考虑到家里确实该添一头牛了,平时没有牛车很不方便,马上也要春耕了,需要用牛。

现在有了余钱,决定买一头牛回去,顺便买个牛车套上,回去就不用找车行的人了,驾自己的牛车回去。

买了一头3岁左右的黄牛和一个板车,两人踏上归程。

这时候李家的船早就开出去两天了,这次是运气好,碰上李家的船,灵芝卖了个好价钱。

明年如果灵芝还长的话,过来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倒是可以考虑卖给白家或者唐家。

回去也是一路顺利,清早出发,下午就到镇上了。

现在继续回去,到家的时间太晚了,夜路也不安全。

加上还有杨二哥家的礼物还没拿给他,两人准备在镇山住一晚。

也没有去麻烦杨二哥,还是找了一家客栈住,客栈还有专门放牛和牛车的地方,就是得加钱。

去客栈安置好牛,去房间里洗漱一下,换了一套衣服。两人才往杨二哥那里去。

毕竟古代可没有柏油路,都是泥土路,官道为了平坦,还特意铺了黄沙。

可真是雨天一路泥泞,晴天满路沙尘。

两人在大太阳天走了一路,可想而知衣服上有多脏。


粮铺在东大街上,那一片很多铺子,大家来镇上买东西多是去那边。

和杨大哥的老实不同,杨二哥是个极有主意的,人又机灵。

当年村里几个小伙子来镇上找活干,刚好粮铺的掌柜新进了一批粮食,需要人搬货,几个人就去了。

杨二哥嘴巴甜,会来事,很快就从守仓库的老头那知道,粮铺里原来的临时工回家照顾生病的老父亲去了,现在粮铺里缺一个临时工。

知道了这个消息,杨二哥更是积极表现,勤勤恳恳。

终于,搬完这一批货,只有他留了下来,在粮铺里当上了临时工。

其他人搬完粮食,就被徐掌柜给打发走了。有的人回家去了,有的人继续去码头扛大包。

要说也是杨二哥运气好,徐掌柜的这个粮铺是祖上传下来的,地里位置好,在繁华的东大街。

铺子面积也不小,靠街的一面是铺子,后面还带一个小院子,住下一家人绰绰有余。

到了徐掌柜这只有一个独女,两口子不知道喝过多少药,用了多少偏方,想尽了办法,还是没能再怀上一个。

徐掌柜和媳妇感情好,也没想着去纳妾,最后接受了只有一个闺女这个事实。

开始物色女婿的人选来,刚好这时候杨二哥,进入了他的视线,觉得这小伙子不错,

为人诚恳,又机灵,有眼力劲,连名字都和他的粮铺那么搭配,杨有粮,多好一名字。

徐掌柜的独女,徐芳芳偷偷见过杨二哥一面后,觉得对方相貌堂堂,形容俊美,遂答应了这门亲事。

就这样,杨二哥从地里刨食的农家汉子,变成了半个城里人。

虽然算不得入赘,但是却约定第一个男孩是要姓徐的,现在两人有一儿一女。

儿子徐永斌,今年7岁多了,女儿杨思去年2月份才生的,杨珊穿过来时,杨母正好去参加了她的满月酒。

两人到时粮铺还没关门,还有人来买米,杨二哥还在招呼着。

“二哥,最近生意好啊!”,远远的杨珊就开始打招呼。

“你们咋来了?快到后面坐,你嫂子在院子里呢”

“你们先去,我等会就过来!” ,边说边忙着给客人称米去了。

两人进了后院,看到杨二嫂徐氏正在一颗葡萄架下逗女儿,儿子永斌则在院子里玩。

“珊珊来啦!真是稀客呀!”

杨二嫂看到两人指了指院子里的石凳,说道:“这边坐,这边坐”

“宋河也来啦!好久不见了哈,你回来这么久都没怎么见过,我们最近也好久没回去了”

徐母听到动静,从从厨房洗了一盘子枇杷出来。

“婶子,快别忙活了,我们坐一会就走”宋河客气道

“那哪行啊!来了肯定得留下吃饭,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赶亲戚出门呢,没有这样待客的”

“听婶子的啊,今晚你们就在这住下了,房间也有空的,就当是自己家了”

徐母擦了擦手上的水,又对杨珊说道:“珊珊,你们可不能走了啊,你二哥家你还客气啥”

“听婶子的,我们就在这赖着不走了”,杨珊着笑说

“巴不得你们别走呢”

接着又对杨二嫂说道:“芳芳,你好好招待客人,我去喊你爹回来啊”

“知道啦,知道啦”杨二嫂不耐烦。

徐母摘下围裙,出门去了。

“我爹去街边找人唠嗑去了,还要一会才回来呢,你们吃枇杷,这枇杷是我二姑家拿来的,甜得很”

“那可要好好尝尝”杨珊说着拿起一个枇杷

“永斌,小姑来啦,还记不记得小姑呀?”

杨珊对着院子里玩木头人的永斌说

“还记得啊,浩浩和谦谦来了吗?”

永斌抬头,眨巴着大眼睛问杨珊

“浩浩和谦谦没有来哦,下次小姑带他们来和你玩好不好?”

“好吧,那还要好久”

永斌一脸失望的低下头,又去研究他的木头人了。

不一会,杨二哥过来了。

进来问道:“怎么来镇上了,有啥事情吗?需要帮忙吗?需要帮忙就和二哥说”

“没啥事,就是采了一点药材拿去县里卖”,宋河含糊到。

“是啊,从县里回来正好来看看你们”,杨珊接过话题。

“什么药材要拿去县里卖哦,镇上也有药铺啊!”,杨二嫂惊讶。

“你们寻到啥好东西了?”,还是杨二哥了解两人,就知道不简单。

“灵芝”,杨珊犹豫道

“灵芝!卖了多少钱?”,杨二嫂赶忙问

“这个数”杨珊伸出两个手指头

“二百两?”杨二嫂问道

“是滴”,杨珊睁着眼睛说瞎话

杨二哥则似笑非笑的看了杨珊一眼,不过也没说啥。

“二嫂,这可不能说出去啊,不然就有人来借钱了,我和宋河准备起个新房子”

“起新房子好,放心吧,我和你二哥都不是多嘴的人”

“这回还给你们带了礼物”

杨珊说完把礼物拿出来,两匹布,一匹深色的可以给徐父、杨二哥做衣裳,浅色的给徐母和杨二嫂,还分别给两个孩子打了一个极细的银手镯。

“这太贵重了,手镯你们收回去吧”,杨二嫂推辞

“不贵,这手镯轻,花不了多少银子”,好说歹说,杨二嫂把东西都收下了。

说完杨珊和杨二嫂开始逗起杨思来,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走路,但是能听懂一些话了,已经很好玩了。

宋河则和杨二哥聊起其他的事情。

没过多久,徐父和徐母回来了,又是一顿寒暄,吃过饭后杨珊两人起身告辞。

挽留不过,也只能让两人走了,走之前还给装了很多枇杷和一小袋糯米,糯米大概有五斤的样子

第二天两人就从镇上回去了,当远远的看到村子,杨珊又开始近乡情怯。

“你说两个孩子这几天会不会一直哭,等我们回去应该会生气吧”杨珊看着宋河,小心翼翼的说。

“你说呢?把你扔下你会不会生气?”,宋河边赶着牛车边说道。

“唉,这下麻烦了”

杨珊说完开始去检查给两个孩子带的礼物。

“珊珊和宋河回来啦?哟,还买了牛车啊”

村口遇到一对夫妻,看到新买回的牛车忍不住问道。

“是啊,这不马上春耕了吗?就寻思着买一头牛,还借了不少钱勒”

“是啊,有牛就是方便,借钱不怕,你们两口子都会赚钱,不久就赚回来啦”

大娘一脸羡慕的看着两人把牛车驾走了。

回到家,先把牛车安置好,在路边割了一些草喂给牛,拴在院子里的梨树下。

让宋父帮忙看着牛一会,别被别人牵走了。

不说宋父看到二房两口子新买回来一头牛有多高兴和自豪。

却说杨珊两个,把给杨家的礼物整理出来后,就去接两个孩子了。

到了杨家,只有杨母一个人在家带着几个孩子,其他人都去地里了。

永年和永林,带着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玩木头玩具车。

推开院门的一瞬间,时间彷佛静止了。

几个人都盯着两人看,不一会,文谦突然大声嚎哭起来。

张开手,跌跌撞撞的向杨珊跑来,到了杨珊怀里哭得更大声了,都有些抽噎。

而文浩却红着眼睛,盯着脚下,就是不看两人。

宋河去把他抱起来,还扭过头去。

“爹娘给你们道歉好不好?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出去,才把你们放在姥姥家的”,杨珊给两个孩子道歉。

“等你们长大一点,也带你们去,还不好?”

“浩浩和谦谦可以原谅娘亲吗?”

杨珊空出一只手,去摸文浩的脑袋

“好不好?原谅我们好不好?”

“哇…,你们都不和我们说…说,就…就走了,呜呜….”

文浩这时候眼泪终于掉下来,哇哇大哭的指责两人的罪行。

“那下次,我们一定和你们商量,还不好?”,宋河难得耐心的哄着两个孩子。

他这人一向认为,男子汉就该顶天立地,不能太娇气,很少哄孩子,杨珊说了几次都不听。

两个孩子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过了好久才平复下来。

期间,杨珊一直在哄两个孩子,连和杨母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两个孩子哭的睡着了,杨珊才和杨母说说话。

听到卖了不错的价钱,杨母替两人高兴,并嘱咐要节约用钱,不能大手大脚的。

杨母都没问卖了多少钱,当初去卖的时候,也没问两人摘了几株灵芝。

也是怕两个孩子为难,毕竟老母亲问也不好不说实话,说了实话,又人多嘴杂的。

财不露白这句话还是至理名言,都是闷声发大财,才有好日子过。

有红眼病的人,在哪都不少,净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杨父、杨母只是默默的支持两人,准备路上的干粮,给带孩子。

本来还要偷偷给杨珊一些路费,不过杨珊死活不要,这才作罢,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去之前,杨爷爷则是一直拉着宋河说路上的注意事项,还偷偷给了宋河一把匕首,给他俩防身用。

宋河推辞不过接了,不过从此以后,更加的敬重老人家了

这和兄弟姐妹之间还是不一样的,杨大哥他们问还能含糊过去。

不过,杨大哥两口子也聪明的没有问,只是说让他们路上小心,孩子放心放在家。

带给杨爷爷的是,一张狼皮、一双牛皮靴、一个棉帽子,最重要的是还买了两本书给杨爷爷,

把老人家喜得牙不见眼,他就喜欢书,但是古代的书贵得离谱,家里没有多少钱,藏书不多。

带给杨父、杨母的东西是:两匹布、两张狼皮、一瓶小年份的人参酒,一个银镯子给杨母。

狼皮两人一人做一个坎肩是没问题的,冬天穿在里面,既保暖又低调。

给杨大哥一家的礼物和杨二哥家一样,两匹布,两个细银镯子给两个孩子。

不过,麻烦大嫂这么久,杨珊偷偷塞给杨大嫂一个银簪子,让她别声张,杨大嫂感动不已。

这些银首饰,都是在县城买礼物的时候,在首饰楼里买的,花了不少钱呢。

从杨家出来,天已经黑了。

杨家说要留饭的,但是两人牵挂家里的牛,所以坚持回来了。

听到两口子买牛了,杨爷爷和杨父高兴不已,比收到礼物还高兴。

毕竟这是生产工具,买牛可比买那些礼物正经,这才是长久之计。

回到杨家,大家果然都还在院子里,都在看牛呢。

宋父早就想买一头牛了,只是银钱不称手,一直没买成。

往年犁地都是去给别人家帮忙干活,人家才把牛给你用。

现在宋河买了牛就不一样了,等宋河的地犁完了,还能不给亲爹和亲哥用?

所以宋大哥两口子也很高兴。

去的时候只和他们说是去卖药材了,具体卖的什么也没说。

反正老二两口子,经常去卖草药,大家都习惯了。

以为这次也是和以前一样来着,不过看到这头牛和这么多礼物,大家不淡定了。

最后杨珊和宋河也只说,运气好,找到一株灵芝,卖了二百两银子,准备起房子。

宋父宋母一脸赞成,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起房子好!

至于心里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了。

不过杨珊可不管这些,只要别打她钱的注意,别来和她借钱就行。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宋河就起来忙活了。

准备给牛搭个屋,总不能一直拴在院子里,不说丢了,就是拉屎,杨珊也接受不了。

再说,两个孩子还要在院子里玩呢。

既要考虑到卫生问题,又要防止牛丢了,最后决定把牛棚建在菜园那边。

隔了一个菜地,那边又是下风口,味道一般传不到这边来,有什么事情也能听到。

说干就干,宋河自己又会木工,都不用别人帮忙,去量完地形,确定尺寸,自己扛起木头就去那边削木头。

准备建的木牛棚,采用榫卯结构,搭建木头房子的架子,就是房梁和柱子这些。

没有木板,就用小木头围牛棚,和砌砖差不多,一层层往上垒木头,更加结实,就是有点费木头。

上头盖上茅草,一个简单的牛棚就这样搭建完成。

但是宋河现在还在扛木头,可能还要几天才能完成。


像牛棚这样的小屋子,宋河只有把房子立起来的时候才需要人帮忙,前期和后期的活都可以一个人干。

打地基、扛木头、削木头,准备材料,忙活了两天后,终于喊来杨大哥和宋大哥一起把房子立起来了。

又过了两天,才把牛牵进牛棚里去了,杨珊终于不会一大早上,被牛叫声喊醒了。

这天下午,杨珊去挖野菜回来,看见牛车在村口停下。

下来一个穿着大红色襦袄,梳高髻,头戴花珠,还别着一根簪子的妇人,身边跟着一个小丫鬟,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妇人走过身旁,矫揉造作的扶着腰,斜倪了杨珊一眼,轻哼一声,走远了。

杨珊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人是王招娣。

也不能怪杨珊,主要是王招娣和以前相差也太大了。

而且这是原主的记忆,杨珊并不熟悉,要去记忆里翻找好久,才能认出来。

也不知道王招娣知道后会不会更生气,毕竟你一直视为对手的人,竟然都不记得你。

和原主小时候受尽家人宠爱不同,王招娣在家里很艰难。

如果说原主是温室里的花朵,虽然经受不了风雨,但是短暂的人生里,过得很快乐。

那王招娣就是地里的小白菜,爹不疼,娘不爱。

王招娣是家中二女,上头还有一个姐姐,王父满心盼望第二胎是个儿子,但是谁知道还是个姑娘。

王家失望极了,连个正经名字都不想起,随口就起了个名。

招娣,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她能招个弟弟来,下一胎生个儿子。

所以当弟弟生下来的时候,带弟弟成了王招娣唯一重要,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的差事。

只要弟弟不小心摔跤,破了一点皮,面对招娣的就是一顿毒打。

但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都很调皮,哪有不磕着碰着的时候,所以招娣的童年注定是悲惨的。

小时候招娣就非常羡慕原主,原主有两个哥哥,别人都不敢欺负她,全家宠爱,像活在蜜罐里。

当她寒冬腊月,去河边洗弟弟的尿布时,原主穿着漂亮的新棉衣到处跑。

而且爷爷是村长(那时候杨父还没当上村长),家里比较宽裕,可以吃她从没吃过的糖,穿好看的衣服。

每次原主出来玩,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双眼睛,默默的关注和羡慕着她,

长大一些的时候,两个姑娘都是出了名的好看,经常被村里的姑婆们拿来比较。

最后总是免不了叹一句招娣可怜。

可能听得多了,招娣的心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感叹命运的不公,然后疯狂嫉妒原主,并幻想自己是原主的话,一定多么听话,不像原主那么任性。

直到王招娣和宋河告白,被宋河拒绝,不久后却和原主定了亲。

这种嫉妒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由暗转明,单方面把原主视作仇敌,也是这时候原主才注意到这个人。

现在杨珊穿过来了,也不会特意和她计较。

但是,前提是她不来招惹杨珊。

虽然王招娣很可怜,但是这是她的原生家庭欠她的,别人可不欠她。

而且她的一些做法,杨珊实在不敢苟同。

回到家,还没到做晚饭的时候,杨珊便开始绣起荷包来。

虽然这次灵芝卖了不少钱,但是这毕竟是一次性的买卖,下一回还不知道在哪。

小钱也是钱哪,杨珊怎么也忘不了,刚穿过来,家里穷得叮当响的时候。

特别是她还急需囤积物资,那种感觉真的很无力。

所以绣品和草药这两条挣钱的路子,杨珊也是不会断的。

宋河和两个孩子去割草喂牛去了,此时家里静悄悄的。

不一会儿,听到前院正屋那边传来说笑声,杨珊抵不过心里的好奇,也往前院去了。

原来是宋大伯母来了,就是牛车上要翻杨珊背篓那个。

院子的檐廊下坐着宋母、宋大伯母、隔壁杨七婶,还有刘大娘。

刘大娘是村里有名的碎嘴婆子,什么消息她知道了,就等于全村,甚至隔壁村的都知道了。

此时她正唾沫横飞的和大家分享村里的第一手消息。

“这王家闺女现在是出息啦!”

“你们是没瞧见那派头,和大户人家的奶奶也不差什么啦!”

“怎么个出息法?”宋大伯母忍不住插嘴

“那衣服料子,我老婆子活了这么久,还是头一回见着勒,据说是江南来的时兴料子”

“头上的银簪子得有五两重,啧啧啧,把五两银子戴在头上,也不怕丢了”

刘婆子再次感叹。

“听说还带了一个丫鬟伺候?”,这回是杨七婶问道。

“可不是勒,王家丫头现在怀上啦!宝贝着呐,怕她累着,买了一个丫鬟专门伺候她一人呢”

刘大娘一脸羡慕,接着又说道:“这回带回来不少东西勒,什么福满记的点心、云家酒楼的烤鸭,还有绸缎的布料,王家两口子现在是享福喽”

边说还边砸吧嘴。

“那也是嫁给一个瘸子,还是那么大年纪的”,宋母忍不住道。

“那也是有钱的瘸子,吃好喝好,现在怀上了,还有了依靠,有啥不知足的”。

宋大伯母回道,看来宋大伯母和刘婆子的想法一样。

众人看到杨珊,终于停下来和杨珊打了个招呼。

杨珊听完了大半了,觉得没有必要再听下去,她对王招娣的婚后生活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打过招呼,就又回去了。

走之前还听到刘婆子说:“杨珊当初也是二朵金花之一呢,条件比王家丫头还好,现在却还要下地,命运弄人哦”

杨珊:“……”,杨珊真是谢谢她了。

“你这老婆子胡咧咧啥呢,嘴上没个把门,什么话都说”

杨七婶看到宋母黑下去的脸,忍不住呵斥刘婆子。

刘婆子这才讪讪的住了嘴。

杨珊回来后父子三人已经回来了,两个孩子在堂屋玩,宋河在生火准备做饭。

看到杨珊过来,两个孩子就丢下了宋河给他们编的蝈蝈。

甜甜的喊娘,然后要抱抱。

自从上次把他们丢在家几天后,回来两个孩子更加粘人了,特别是粘杨珊,一天要问几次。

除了杨珊和宋河外都不要别人带。

时间不紧不慢的过着,很快就要春耕了。

今年有了牛就方便多了,家里的田也不多,宋河一个人七八天就能弄完了。

还包括了挑肥去地里,和撒肥料的时间,有宋河这个大力士在,杨珊都没有下地。

家里的地犁完了,把牛借给了宋父和宋大哥一家,宋河还去宋父那里帮了几天忙。

接下来就是等秧苗长大些了,进行移栽。

到了栽秧的日子,宋河天还没亮就起来啃了一个饼,去田里扯秧苗了。

要把秧苗先从田里扯出来,然后再两棵作一棵,三棵作一棵,间隔均匀的栽在没有苗的田里。

用来培育秧苗的田里,原来的秧苗也要扯出来重新栽。

为什么要扯出来再栽回去呢?

一方面这样可以提高产量,不知道什么原理,很多菜苗也要扯出来重新栽。

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秧苗的培育,毕竟都在一个地方,节约了前期的肥料,秧苗长大一点后,及时追肥。

也为了方便控制水量,水多了秧苗容易淹死,而且只长高,不分叉。

这样会影响产量,毕竟一个分叉就会长成一个稻穗。

水少了,秧苗太矮也不行,也容易长野草抢养分。

另外,集中育苗可以多撒种子,毕竟谁也不知道出苗率怎么样,可以减少风险。

农业都是看天吃饭。

杨珊做好早饭,慢慢的带着两个孩子,去给宋河送饭。

孩子走得慢,走一会得歇一会,太赶了,杨珊也怕把他们累坏了。

所以等娘三个到的时候,别人隔壁田的已经吃完饭了。

宋河饿了一早上,坐在树下狼吞虎咽的把午饭吃了。

吃完杨珊和两个孩子就回去了,带着两个孩子在这也帮不上忙,太阳又晒,怕孩子中暑了。

天都快黑了,宋河才回到家,如此过了三四天,才算把秧栽完。

等到把土豆、辣椒、豆子、白菜、红薯、玉米……,这些农作物都种到地里,春天也结束了。

入夏以后就没有春天那么忙了。

夏天天气炎热,比较担心的是水源问题,怕没水到田里。

不过,比较庆幸的是,小河村这边有一条河经过。

山上的山泉也比较多,几乎没出现过,完全没水给田的情况。

杨珊和宋河商量着起新房子的问题。

考虑到后面会乱起来,其实新房子是不合适建在偏僻的地方的。

当然,人多的人家,特别是壮劳力比较多,又没有分家的人家,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

但他们已经和正屋分家了,而且现在的房子旁边没有足够的地去去建新房子。

最后决定把房子建在杨家旁边。

杨家的房子建在村子靠北的地方,不算偏僻。

但是也不是村中央,有啥事情不一会大家都知道了,能保障一定的隐私。

而且和杨家住在一块,以后可以守望相助。

没有比杨家更靠谱的人家了,毕竟是杨珊娘家,父母健在,一家人人品也是信得过的。

杨父就是村长,申请购买宅基地的流程啥的都要经过他。

所以吃完午饭,杨珊和宋河就带着两个孩子去杨家了。

杨父听他们说了来意,高兴的大手一挥,就把家里旁边的一大块地卖给杨珊两口子了。

这块地本来是杨爷爷以前早早就买下来的。

老人家有远见,怕以后人口多了住不开,特意留下的。

当时用光了所有的积蓄买下来的,面积非常大。

想着住房用不了这么多的话,可以开荒,弄成菜地,就在家门口,多方便。

现在只把这块地的一半卖给了杨珊两口子,也是非常大的一块地。

对于杨父的这个决定,杨爷爷也是没意见,毕竟他老人家也非常疼爱杨珊。

如果是别人来买,那肯定是不会卖的。

这时候杨珊忍不住再一感叹自己运气好,穿到了好人家。

如果到了王招娣那样的人家,完全就不是一个模式了。

也能理解王招娣对原主的羡慕。

和杨父商量好去镇上过户的日子,两人就回去了。

像这样的土地买卖,都是要去镇上衙门记录在案的,当然也少不了手续费。

挑日子去镇上过完了手续,两人开始准备起建房子的材料来。

准备今年秋收过后,就把房子建起来。

准备建的砖房,所以是要买青砖的,这也是花钱的大头。

不过现在还不急,毕竟买来了也没地方放,放在外面又怕被偷了。

所以,当材料都来了的时候,是需要去工地那里守着的。

但是总不能现在就让宋河去守着吧,再说还要秋收啊!

不过现在就联系卖家是没问题的,毕竟也要人家有货卖给你不是,可以早一些去订货。

订货这个任务当然还是交给宋河。

等宋河去镇上打听情况,最后和一个砖窑的老板敲定了单子,付了定金,就回来挖地基了。

挖地基杨珊是准备请人的,总不能全部让宋河一个人干活,生产队的驴都要休息呢。

当然宋河这个东家也要一起去干活,顺便监工的。

虽然也是干活,但是这也要不了几天,毕竟人多力量大,等干完宋河就能休息了。

宋河去联系了以前的几个兄弟,挖地基的人选很快确定下来了。

好几个人还说不要工钱,其中就包括铁牛。

不过杨珊和宋河还是坚持给了,毕竟大家都是有家庭的人,生活都不容易。

大家干活都卖力,而且盖的房子也不是特别大,十天后地基就打好了。

杨珊去看了看,很满意。

他们现在建的新房子一共有8间。

杨珊和宋河一间,两个孩子一人一间,毕竟等两个孩子长大了肯定要分房睡。

客房一间,一间超大的储物房,一间厨房、一间茅厕。

还有一间植物培育房,以后天冷了肯定要搞室内种植的。

房子准备只盖一层,毕竟以后天冷了,二楼没有炕,住不了人的,拿来放东西也是会结冰

杨珊准备把三间主卧、客房和培育房都砌上炕。

杨珊他们那间卧室和储物房都要偷偷在下面挖地窖,主卧下面的地窖是预留着住人的。

地面的温度实在太低的时候,可以躲进地窖里生活一段时间。

前世有好多人家躲进了地窖和山洞里。

储物房下面的地窖就用来存放东西,做一个掩饰,毕竟空间不能暴露。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